阮怀妹_作者
2017.09.21.
打开App
从一个人的朋友圈,就能知道ta的思维高度,ta的总结能力,ta到底花了多少心思打造自己的社交名片。
图片发自简书App
如今的朋友圈,早已改名为陌生人圈。
百草丛生,微商遍野。少看一会,真正朋友的信息就会被铺天盖地的广告和谐掉了。
经常遇到的情况是,发了一个朋友圈,点赞的都是微商。
真的朋友升迁了、跳槽了、结婚了、生子了,你懵然无知地问:啥时候的好事啊?他反问一句,你没看我朋友圈吗?
是的,这就是这个互联网社交时代的变化——朋友圈是需要打理的。
用得好,它就是一张你的身份名片。
用得不好,那就是上厕所时一个手动消除小红点的强迫症而已。
图片发自简书App
我最近跟一个游戏公司的创始人吃饭,听他讲了一个惨痛的教训。
因为这个创始人做技术出身,不善交际,平时忙得连饭都吃不上;
加上有点心高气傲,看不惯朋友圈里其他营销人吹嘘自己的公司,于是干脆就把朋友圈关掉了。
关掉的之后的某一天,他的程序员告诉他:老板,我听说市场上有一个竞品快要上市了!
只凭着一个人的提醒,他并没感觉到这个竞品的威胁有多大,依旧我行我素,根本没有考虑把项目提速。
两个月后,他团队制作的游戏准备推向市场的时候,竞品早就已经铺天盖地都是了,连抄袭的作品都已经问世了。
他的程序员说,你没发现朋友圈早就被这款游戏刷屏了吗?
他愕然了,对哦!朋友圈,他早就远离了这个是非之地。
当他再打开朋友圈的时候发现,
大概两个月前,已经有游戏圈的朋友提及最近玩了一款竞品游戏的初级版本。
大概1个月前,一个去了腾讯的前同事说在测试一款类似的游戏。
大概半个月前,好些目前就职在竞品公司的员工,也都是他的前同事,都转发了一些这个竞品的公关稿。
其实,只要他嗅觉敏锐一点,多点留意朋友圈里的动向,早就会放下傲慢自我的态度,运筹帷幄提前安排自己的游戏上线。
结果,因为已经输了先发优势,他只能再花了3个月重新把游戏升级改版,才得以把游戏卖出去。
而那3个月的人员研发成本,他支付了100万。
图片发自简书App
老好人错在哪儿了?
这位创始人关闭朋友圈的原因代表了大部分关圈人的心声——秀炫晒和广告有什么好看的,再见!
说再见有什么难的?难的是看透朋友圈的本质。
朋友圈无非就是个信息圈,但凡信息,都是需要筛选提炼的。
一刀切关闭它,那是高冷;一条不漏,雨露均沾那是闲得慌。
那该怎样提炼出对自己有意义的信息呢?比较有效的方法,是按“150定律”做出选择——
英国牛津大学的人类学家邓巴(Robin Dunbar)提出“150定律”,即邓巴定律。该定律根据猿猴的智力与社交网络推断出:人类智力将允许人类拥有稳定社交网络的人数是 148 人,四舍五入大约是150人。
只筛选出对你最有意义的150人,其余都选择“不看他的朋友圈”。
这才是具备战略高度的懒惰,也是具备高冷姿态的勤奋。
图片发自简书App
朋友圈除了是信息圈,还是个人名片圈。
资深人力资源总监Amy跟我说过一句至理名言:什么背景调查,都是从一个人的朋友圈入手的。
Amy曾经在科锐等国内优秀猎头公司做过,后来也在企业做HRD,深谙背景调查的重要性。
她跟我分享了一次用朋友圈做候选人背景调查的经验。
那是一个行政经理的岗位。她翻看了候选人的朋友圈:以生活为主,观点不多。对公司活动做了蛮多的转发。
证明这个人过往以执行为主,思考较少,但对公司也比较忠诚。
在一个帖子的点赞里,Amy发现了自己一个熟人的身影。这下好了,可以通过熟人了解一下她的为人处世。
听完,我深深觉得,朋友圈实在是一个个人名片,一定要慎重对待。
还有就是,做HR的都是福尔摩斯。
这个福尔摩斯还跟我说过:看一个人的朋友圈,基本就知道他拿多少工资。
这么神?!
是的就是这么神,如今社会不仅仅是光靠打电话就能了解一个人的现状
如今能够让人有信任感的,通过朋友圈就能对一个人的信誉度有够强的了解,你试试每天对于自己的生活进行坚持分享半年以上,那么你这个人在朋友圈的信誉度绝对是能够说一不二的
图片发自简书App
朋友圈心得导师
如想得知更多信息,请扫二维码,惊喜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