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与两位小同事约好要在第二天上午8:30一起去见客户。第二天我去了办公室,一位同事已经过来了,另一位还没来。我去茶水间倒了一杯咖啡,慢慢品尝。
原来是想要是他们早来的话,可以先走一会,因为回来还有别的事要做。看看表,已经8:20了,就在办公室里问另一位来了吗。同事回答:“还没来。我打电话催催吧。”
我制止了他。为什么呢?我给他解读说:
我们说的是8:30从办公室出发,这时候8:20了,她要么是在电梯上,要么是在开车来所的路上,要么是忘记了,根本没起床,或者起床了在洗刷,或者在吃饭,等等。
如果在电梯上,那说明就马上到办公室了,不需要打了。在电梯上,即使打通了电话,信号也不好。
如果开车在来的路上,这个点了,她肯定慌慌张张地赶路,说不定就到了路口了,还要接电话,这样会更忙乱,反倒耽误了及时赶到办公室。
如果在吃饭,那也会因为接电话,耽误吃饭,或者急匆匆地吃两口了事,也吃不好。该晚的还是要晚,打了也没用,反倒可能使其更晚。如果是买了快餐,拿了走在路上吃,一接电话,耽误吃饭,耽误赶路,该迟到还是要迟到。
如果是开车正好停下车,来了电话去接,这时候,本来可以马上下车的,结果,因为接电话耽误了下车。
如果她忘了今早上的事,这时候在睡懒觉或在优哉游哉地看电视,或者看书,没有出门,那么现在8:20了,我们等她前来也来不及了,八点半一到就可以直接走了,让她在家休息算了。
我正说着,这个同事推门进来了。我问她:“你吃了吗?”
她说:“刚刚在楼下买了一点东西吃着上来的。我还不晚吧?”
“不晚,你先吃完吧,吃完就走。”
她自己加快了速度,然后说:“可以走了。”
我抬头看了看表,正好8:30。
我们三个带着一些材料,出发。
(以上与实际对话有出入,实际对话没有这么多)
我们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需要做出判断,然后根据判断决定是否采取措施,采取什么措施。而这个过程,有时候是无意识即时做出的,有时候是在头脑中迅速转了几个圈之后,得出的结论。人脑在这个过程中转了多少圈,估计科学家有仪器可以测得出来,但是普通人不一定去思考这个。
期初,我们遇到这种事情的时候,可能不会过脑子,直接就做出了判断,可能什么因素也没考虑。等到有了些许的思考的习惯及替人着想的想法之后,有类似的思维过程。再后来,可能随着经历的增长,或者其他情形的变化,说不定不需要什么思考就可以直接作出决定了。回头想想那天早晨我自己是没有打电话的念头的。只是在小同事说要打电话的时候,才予以制止,觉得没有必要。继而想得给他个理由吧,于是才讲出那么多道理来。
有时候,人生的经历,就是体味很多事情的来龙去脉的过程。我们可以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敏感自己的感觉,不断地替别人着想,不断地更透彻地理解各种情形,以期在处理事情的时候能够顺畅如行云流水,了无障碍。开始可能需要去思考,后来就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反应。这个过程,就是不断变得更善解人意,更不给人添麻烦,更受人欢迎的进步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