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讲了一节公开课,讲的是鲁迅的《故乡》。虽然我对教学目标精简了又精简,可是我一言堂的毛病依旧没有改,禁不住的借题发挥,不由得自己高谈阔论。
在评课的时候有老师说道,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应该进行多元化的评论,不能被教材框住,对人物形象进行贴标签般的概括。以前我在评课的时候也曾经这样说过别人,我不知道是该老师反唇相讥,还是别的什么。我承认道理的正确,可是在实际操作中,在阅读理解中,分析人物形象不就是贴标签吗?为什么讲个公开课我们就要这样表里不一呢,就要树立自己高大上的形象呢?讲课首先要接地气,接地气就是不要上表演课,要上常态课。
还有老师质疑,说杨二嫂栽赃陷害闰土,值得商榷。闰土不是要拉走稻草灰吗?也许那些碗碟儿就是他埋在里边儿,意图据为己有的呢。该老师还有凭有据,说鲁迅后文有交代,那个刺猹少年的形象越来越模糊,离我远去了。我个人看法是,文学作品需要多元化解读,但不需要过度解读。虽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一些文学形象,从作者的叙述语言里,就可以看到他的感情倾向,没有必要牵强附会,作惊人之语,还自我感觉良好,以为是自己独到的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