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肾内科实习,见到一位42岁患有肾病的智障男性病人,这位病人是从很远的地方而来,面对医院这陌生的环境看出他有些不适应,跟随老师查房时看到他的带着不适应,42岁的男子坐在病床上,他的头发花白身材魁梧的七旬父亲在为他扣弯着腰在为他扣病服上的第二颗扣子。这位“孩子”表情平静,父亲背对着我们,看不到他的脸,画面真实而又美好。
在肾内科实习,一位六旬老者因为病情加重,一系列的急救措施都不能挽救他的生命,无论实施胸外按压的双手按得多么酸软无力,监护仪上显现的依然是直线,老师让我停止胸外按压,在按下去内脏可能会出血。他的儿子从病房门口跑进来,跪在病床,留着眼泪,握着病人的右手声音沙哑的大声在呼唤着:爸爸,你看我一眼吧!我是你的儿子啊!爸爸,你看看我吧,我是……无论“孩子”在怎么哀求,病人都只是面无表情目不转睛的睁大着眼。
在精神科楼下的花园内,也是一位头发斑白的七旬老者在为他的孩子吃包子,从孩子的面容初步能判断出患有“唐氏综合征”,“孩子”细长的眼时而左时而右的望向前方,眼神充满着无知,他的父亲在胃他一口一口的吃着包子,动作温和,等孩子咀嚼吞咽后在喂他第二口,老父亲的眼神里充满男性对孩子的爱抚,他们父子俩并坐在长椅上,吃完包子没有任何言语,就这样静静的坐着,“孩子”时而看看周围的人群,时而眼神望着前方,不知他在想什么,他的父亲就这样静静的陪着他,时而望着他面带微笑,帮他的孩子整理着病服,在回去的公交车上,我的爸爸告诉我,那位智障者患有精神病,长此住在医院,他的退休老父亲每天会先坐公交,在转两次地铁来看他的孩子,孩子最喜欢吃豆沙包,每天来医院来看望孩子时,他的父亲都会带上豆沙包。我想在七旬老者喂他的孩子吃豆沙包的时刻就是他一天之中最温馨,最心满意足,最幸福的时光吧。父亲最后告诉我一句话:不管孩子怎样了,生病了,疯了傻了,不健全了,那都是自己的孩子啊,怎么可能丢下他不管,有自己一口吃的,都会先去喂孩子吃。我还没有结婚,也没有孩子,不能懂爸爸说的这句话的全部意义,我只知道,不管我怎样了,我都是爸爸的孩子。
在心血管内科,一位外省的男性病人来找老师看病,老师说这是他的老病人,这次病情比前几次都重,这次要下病危通知书,病危通知书意味着什么,那是让家属做好最坏的打算。夜里交代病情后,让病人的妻子在病危通知书上签字,这时她的孩子打来了电话,询问父亲的病情,她的母亲用平静的语气告诉她:你爸爸这次的病情不重,前几次来这里治病后来都治好出院了,你不要太担心,你在外面一定要照顾好自己。听到母亲这样说,女儿说,我也是才下班,因为工作上又出了什么差错,觉得很累,现在回到家又在忙碌着孩子的事情。母亲在电话里告诉女儿在外面不要太累,不要担心他爸爸的病情。说这些话时母亲的表情平静,抿着嘴在病危通知书上签了字后,走出办公室继续与她在远方的女儿打着电话。看到发生在眼前的这一幕幕,我不懂,老师说父母都是这样的。
在心血管内科实习,有一个病房里住着一对夫妻,睡在挨门的病床上的是丈夫,丈夫是参加过战争的九旬老兵,睡在里侧病床上的是他的妻子。妻子躺在病床上喉咙里发出重重的隆隆声,胸前此起彼伏不曾停息,神昏意识不清。老师说老兵妻子的病情比他重,但老兵也患了十几种病,躺在床上也不能说话,离开病房时转身望了这对夫妻一眼,彼此都不能说话,没有任何言语,但就是这样静静的躺在各自的病床上……不想用“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来形容,因为觉得太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