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汤静诺,首发于公众号:汤静诺
图/来源于网络,侵删
导读:
有不少女孩子,终其一生都困在爱情之中走不出来,无论是二十岁、三十岁、还是四十岁,目标都是找一个如意郎君。如果才二十岁,整天囿于爱情之中,是情理之中的,但如果你超过了三十岁还整天耽搁于小情小爱,那是心智不成熟的体现。三十岁之后,愿你看透爱情的虚无,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实现自我价值上。毕竟,一个人最终的归属,不是家庭,也不也是男人,是自我实现,哪怕你是一个女孩。下面就从三个方面解读,为什么爱情本质上是一场虚妄。
1.从生理上来看,爱情是一场欲望
两性关系中最理想的状态是相爱的两个人,分别从生理上、情感上和精神上都爱慕彼此,当然,这很罕见。
但就算在一起的两个人分别从生理上、情感上和精神上都互相爱慕,两个人如果没有各自的自我做基础,那也是一场虚妄。
我们先来从生理上解读爱情。生理上的爱情,又叫做爱欲,主要组成成分是欲望,而不是感情。
这种生理上的爱情,在两性之间表现为“最初的心动”,两个人第一次见面因对方某个出众的外在特征就对对方产生心动之情,这种爱情的核心本质就是爱欲。
爱欲的心理基础是“晕轮效应”:
“人们在交往认知中,对方的某个特别突出的特点、品质就会掩盖人们对对方的其他品质和特点的正确了解。比如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好"的光圈笼罩着,并被赋予一切好的品质。”
这种“晕轮效应”会随着后期两人的逐渐熟悉而慢慢消失不见。不过,当你对这个熟悉的人没有了心动后,又会对另外的一个不熟悉的人心动。
这种生理上的爱情,在两性关系中是最常见的,多数人都因为这种情感而进入婚姻,殊不知,这就是大自然的一场骗局。
当你因为一见钟情而和对方闪婚的时候,婚后多半都会出现闪离和出轨的问题,这是“晕轮效应”的负面影响。
2.从情感上来看,爱情是一场利益
很多人都觉得爱情是纯粹的,不含一点杂质,于是,也不可能具有功利性。但历史已经告诉我们了,从情感这个角度来看爱情,爱情也是一场利益。
情感上的爱情,就是俗称的“对我好”。这个“对我好”,必须建立在两点利益基础之上:
1.对方有对你好的能力
2.你必须同样对对方好
假如在某个冬天,你因为太冷了而不想起床,如果你的伴侣是一个有能力的人,那他就会说:“没关系,不想去上班就不去。”
假如你生病了,急需几十万元的手术费,如果你的伴侣没有钱,那多半就会眼睁睁地看着你离他而去。
如果你有一个有能力的伴侣,他在你生病的时候拿钱给你治疗,势必是想要在他需要你的时候,你也会挺身而出。
如果你有一个有能力的伴侣,在你冬天不想上班的时候就让你不去上班,势必是想你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
没有一个人会长期不求回报地对另外一个人好,爱情从情感上来看,就是一场利益,这也是为什么多数人找对象要门当户对的原因。
3.从精神上来看,爱情是一场虚妄
很多经济条件不错的女性,但她们就是没有结婚,这与她们的婚恋观息息相关,物质生活上去了,她们就想找个灵魂伴侣。
然而,现实是,真正的灵魂伴侣就是一种浪漫想象,是一场虚妄,这是从爱情的精神角度来看爱情。
作家廖一梅说:“在这个世界上,遇见爱,遇见性,都不稀奇,稀奇的是遇到懂得。”
之所以一个人那么希望获得另外一个人的懂得,那是因为他惧怕孤独,所以,他想要用灵魂之爱来驱散孤独。
但灵魂之爱是一场虚妄。一个人可以在某个时刻或者某个阶段与另外一个人共情,他不可能一辈子随时都和另外一个人共情。
因为,一个灵魂要想懂得另外一个灵魂,必须要和他同根生,走过他走过的所有路,读过他读过的所有书,爱过他爱过的所有人。
显然,以上情况是不可能存在的。
马尔克斯说:
“生命从来不曾离开过孤独而独立存在。无论是我们出生、我们成长、我们相爱还是我们成功失败,直到最后的最后,孤独犹如影子一样存在于生命一隅。”
所以,灵魂伴侣不可得,不要妄图用爱情来治愈内心的孤独,那是永远都不能实现的浪漫主义理想。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生理上、情感上还是精神上来谈爱情,爱情都是不完美的,无法填补我们内心的空虚的。
所以,趟过了这趟爱情河之后,就要变得成熟起来,爱情无法给人真正的幸福和归属,你得自渡。
而自渡最好的方式,就是自我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