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你点开我的文章。
今天读毕宝魁先生的《孔子传》,时常被书中的文字打动。
读到孔子周游列国途中,怀着复杂的心情离开了卫国。孔子和弟子们来到了黄河边,他望着东去的黄河之水,深思着,沉默着。伫立良久,才缓缓地说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弟子们听着老师深情而富有哲理的话语,默默不语。子贡见老师如此凝思和深情,便试探地问道:“夫子!您见到大河,就一定要观赏凝思,这是为什么呢?”
孔子说:“这是因为被水的精神所感染。河水永远奔流不息,而且广泛孕育万物而不主动作为。这河水就如同人的道德,流淌则永远谦卑向下。河水的这种品格很像人类的义。河水浩浩荡荡永远不屈服地流淌,这就像人类在追求道。
流淌过程中奔赴高崖深溪而不畏惧,这是勇敢;所到之处一定要平,不平则不前行,这很像法规。水盛大浩瀚而不求什么效率和政绩,这很像正人君子之所为;什么细微的地方都可以到达,这是明察;发源后一定向东流淌,这好像是志向。
在出入之间,万物得以滋润化育生长,因此水是最善于化育的。水有这么多美好的品德,因此君子看见大的河流就一定要观赏啊!”
孔子的这一段话把水的品德写得像散文诗一样美好,其中富含的哲理通过类比直观又形象。水利万物而不争,谦卑向下,遇险不惧,志向远大,追求大道,对万物化育,这不就是孔子所追求的吗?所以孔子每遇大江大河都会驻足深思,这是在抒发自己的内心情感啊。
春秋时期,战乱纷争。自周平王迁都后,逐渐失去了对诸侯国的控制,各诸侯国的国君们都忙着争抢地盘,称雄争霸,所以孔子的思想和做法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是格格不入的。
孔子带着众弟子“周游列国”,听着好像很浪漫,其实不然。不是我们想象的游山玩水,是在寻求恢复周礼的道路,是在寻找能真正懂他、重用他的明君圣主实现自己的抱负。实际上这一路真是险象环生,近乎流浪。最难之时如丧家之犬,几次都有性命之忧。
此时的孔子已经年过花甲,即使遇到了这么多的磨难,仍然矢志不渝,初心不改。孔子最让人佩服的一点就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他从未想过放弃推行自己的主张,始终保持乐观心态,这是特别难得的意志品格。
孔子本可以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他在任大司寇兼国相时,年俸为六万粟,相当于三口之家二十年的口粮。如果明哲保身,不去惹怒“三桓”(当时的国君鲁定公被架空,把持朝政的是他的三个兄弟: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因为他们都是鲁桓公的儿子,所以又称为“三桓”)实施“削藩”,那么就不会有后来的周游列国,没有周游列国的经历,孔子还会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孔子吗?
就如孔子自己所说,他是肩负着传播周文化的使命,如果不想让周文化灭绝,上天都会帮他,所以他遇事能临危不惧,他对自己非常自信,他知道自己的责任和担当。
在阅读的时候常自问:如果经历了那么多的挫折和险情,处处碰壁,没有人支持,看不到希望,还会坚持自己的初心吗?如果做为孔子的学生,会和他一起背井离乡去追求理想吗?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孔子世家》才读了一半,就被孔子的人格魅力深深地吸引。接下来孔子还会经历什么考验呢?继续走近他,了解他,学习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