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雒宏军
有人说,一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很多时候就是这样,校长的能力、水平、修养就决定了一所学校的发展程度。可是,这并不是说校长就是一所学校的全部,校长一人的工作就可以代替所有教师的工作。校长没有三头六臂,不可能面面俱到,校长也不是完人,再怎么精明也难免有疏漏,再说,学校工作千头万绪,各种各样的教育教学任务最终还是要靠教师去完成,教师动起来,学校才会有生气,教师工作有了创造性,整个学校才会充满生命活力,没有教师的积极工作,学校所有工作的效果都要打折扣。所以,这句话的后边还应该有句话,一位好校长就是能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的校长,善于发挥教师特长的校长,学校管理的实质就是教师管理。
校长要着眼于学生发展,却必须着手于教师管理,将教师放在学校管理的突出地位。
学校管理的中心是学生,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就是为了学生掌握知识,获得能力,奠定未来人生发展基础而服务的,校长在制定学校发展目标,确立学校发展特色时就要着眼于学生发展,关注学生,以学生发展为办学的最高主旨。着眼于学生发展,并不意味着校长管理的全部注意力都放在学生身上,全部工作都投入到学生管理上,教育教学,后勤服务,人、财、物等,这些都是校长的关注点,学校各种具体性、细节性工作纷繁复杂,从校长的职业特点来说,对于人事、财务、设施的管理可能花费的时间更多,直接用于学生管理的时间非常有限。那么,校长如何来实现办学目标呢?这时,就要通过教师行为来实现学校的任务目标,通过对教师有效管理,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发掘教师工作的能动性,将学校的管理目标落实到每节课之中,落实到每一位班主任的班级管理之中,落实到教师每一个具体的教育教学行为当中。可以说,如果没有教师的落实和创造性工作,学校的管理就等于零。
许多商家提出“顾客至上”的口号,要求员工将顾客当作上帝,可是,世界第三大旅游公司罗森柏斯国际集团的老板豪尔却认为“从长期来看,不愉快的人提供的只能是不愉快的服务”,因而他提出“员工第一”,将员工当作自己的上帝,优先考虑员工利益,将员工的爱心和工作热情最终传递到顾客身上,该公司成为“美国100家最适合于工作的公司”之一。学校的管理者也要树立“教师第一”的思想,当管理者真正的将教师当作学校的主人,当成学校的灵魂,当成一所学校生命力所在的时候,教师的积极性就会空前的激发出来,学生发展的目标才能最终得以落实。因此,一位好校长必然将教师放在管理的突出地位,将教师工作积极性和能动性的调动作为工作的首要任务。
对教师的管理要尽可能淡化行政色彩,充分利用制度、情感等其它有效手段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学校是培养人的地方,和行政机关、企业管理的内涵和目标是不相同的,从这点来说,校长的角色定位更多的应该是一位“领导者”,而不是“管理者”,作为管理者,校长关注的重点是各种具体事情和具体工作,而领导者的任务却主要指向是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即人的管理,通过对教师的引领、影响来完成培养人的任务。校长对教师的管理要尽可能淡化行政管理的色彩,克服机关作风,杜绝企业式的冰冷。因为校长过多依赖行政权利,强调领导的行政权威,就将教师置于管理的对立面,或者使教师处于被动的从属地位,这样往往给教师心理形成巨大压力,使得教师工作在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状态,这时还谈什么教学的艺术性,教育的生命力。
很多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教师这一行业已越来越成为心理障碍的高发行业。造成教师心理障碍高发率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在工作中面临的巨大压力,这就与教师在教育现实中的困境和学校管理者的不恰当管理有直接关系。值得反思的是,在我们特别重视素质教育,关注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今天,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还要关注学生心理健康,道德情感,作为教育者存在着严重心理问题,缺乏教育的基本情感和基本动力,我们还能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抱多么高的期望呢?
学校的有序运转需要制度的权威,不过这个制度应该是获得教师普遍认可的制度,也应该是激励先进,促进后进,鼓励教师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制度,获得教师对制度价值的认可,依靠科学的制度管理,是学校管理者的基础工作之一。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有很大一部分是取决于于校长对教师的态度,将教师当作“人”去关注、关心、爱护、培养,教师也会把学生当作“人”去培养,倾注他们的爱心,奉献他们的真诚。管理者对教师人格、价值和权利的漠视,会导致教师将学生当作完成升学率的机器,获得奖金的工具,缺乏爱心的教育就失去了教育的价值。所以,重视和教师的情感沟通和交流,多从生活上关心照顾,做教师工作和生活的服务者,这样的管理者会得到更多教师的拥护,他们的管理行为也会获得更多教师发自内心的支持。
教师管理的最高境界就是让教师在工作中获得成就感,教师和学生一起成长。
教师是个很辛苦的职业,备课、上课、改作业、作辅导,还经常要开会、学习,再加上学生管理,很容易陷入到事务的海洋,每天几乎没有喘气的机会,不仅“劳身”,更加“劳心”,这样的工作状态很容易造成职业疲劳,产生懈怠心理,对工作不求上进,既而产生厌烦情绪,对学生简单粗暴。如何让教师走出职业疲劳的阴影,这也是教师管理的一个重要命题。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每位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路。” 教育是个需要智慧的工作,凭借加班加点,凭借出力流汗不一定就能取得理想的效果,这时就需要反思,需要对教育教学中的成绩和不足经常“回头看”,回顾总结。教学常规中有一个写“教后记”的环节,这就是对课堂教学反思的常规要求,反思,提出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问题,然后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尝试着去解决这个问题,这就是教育科研,在研究的过程中,教师更新自己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改进教育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工作的趣味就在其中产生了,这样的教师就会受到学生的欢迎,学生的快乐就会带给教师更多的快乐。
作为校长不仅把学校教学研究活动当作提高教学效益的一种形式,还要当作提高教师素养,发挥教师工作热情的一种管理形式。当然,教师并不喜欢那种为教研而教研的形式主义教研,真正有生命力的教研来自于教师的教学实践。学校要搭建好教育科研的平台,为教师从事教育研究活动提供时间、信息、物质支持,鼓励教师开展各种研究活动,将教学研究渗透到全体教师全部工作的全过程,通过研究不断成长,成为专家型教师、科研型教师,在工作中获得成就感,使得学校不仅成为学生成长的地方,而且成为教师成长的地方,这时,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就不是出于谋生的需要,而是成为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这种发自内心的需要是一种激发教师创造性和能动性的不竭动力,这样的管理是教师管理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