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
陈乐奇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了解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土地制,认识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的原因;了解“重农抑商”政策出台的背景、内涵,并能作出辨证的评价;了解明、清海禁政策和清代“闭关锁国”政策出台的原因及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消极影响。
过程、方法:学生自主探究,了解本课的知识体系,完成本课的知识点填空;师生合作探究,突破本课的重难点教育点;习题练讲,巩固深化本课内容。
情感态度、价值观: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在明清时期,世界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是逆历史潮流的政策,中国由此渐渐落后于世界。
重、难点:
重点: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出现、确立;如何评价重农抑商和海禁、闭关锁国政策。
难点:如何认识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缓慢的原因。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投影:1.甲骨文“田”字 2.明朝的鱼鳞图册 问:上面两张关于土地的图片在形制上有何不同?
[自主探究]
古代的经济政策
一、土地制度
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 )所有。
2.奴隶社会——夏、商、西周、春秋 一切土地属于( )所有。国王将土地层层分封,受封者世代享用,但不得( )和( ),同时要向国王交纳贡赋。那时的耕地,呈方块状,十分规整,形同“井字”,被称为“井田”,奴隶之贵族驱使庶民和奴隶在井田里集体耕种。
3.封建社会——战国至1840年 春秋时期,( )使用,生产力发展革命性变化,井田以外的荒地被大量开垦,被称为私田,私田主人控制私田不向上邀纳,于是,一些诸候国便开始税制改革,如鲁国,公元前( )年,实行“( )”,规定不论公田私田,一律按田亩实有数目收税,这些改革,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制。到战国,各诸侯国先后进行变法,如秦国的( )变法等,以法律的形式废除井田制,私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封建土地私有制的本质特征是土地可以转让和( )。公元前( )年,战国开始,中国进入封建社会,一直延续至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在二千多年封建社会中,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占主导地位,小农土地私居次要位置,此外,间或出现过土地国制,如让魏至唐期的均田制、曹魏和明初实行的屯田制等。由于土地可以买卖和转让,土地兼并便成了不能阻止的社会问题,尽管历朝政府都采取了抑制兼并的措施,如北魏至唐前期实行的( )制,明朝制定“( )”,但都不能阻止土地兼并。
二、“重农抑商”
1.出台的原因:战国时期,商业发展较快,商业争夺农业劳动力,影响了农业生产甚至危及政权统治,不利于诸侯国“战胜强立”的需要
2.首倡:秦国商鞅变法。
3.内涵:( )是本业,( )是
末业,国家要鼓励男耕女织的农业生产,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4.几个时期重要的措施:①汉武帝: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班,向工业商者加重征税等;②明清两代继续实行专卖制度,官府垄断盐、茶等重要商品的经营,对民营商业不断加征商税;③各朝一脉相承地领行抑制中小商人的“( )”,直至明初,政府还在规定农民可以穿绸纱,商贾之家只许穿绢、布等等。
三、“海禁”与“闭关锁国”
1.原因:①根本原因:自给自足自然经济;②具体原因:明初担心海上敌对势力与( )勾结,危及统治。清初,为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滴斗争。
2.具体规定:明初,明太祖规定,马姓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 )主持下进行。清初,禁止( )私自出海,又将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不许百姓片板下海,实行“闭关锁国”。
3.影响:海禁,特别是清代长期闭关锁国,①不仅妨碍( )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②更重要的是使中国与世界隔绝,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合作探究]
探究1 封建土地所有制是怎样出现和确立的?其本质特征是什么?为什么土地兼并难以抑制?
探究2 重农抑商政策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出台的?请辨证评价这一政策。
探究3 分析海禁和闲关锁国政策出台的原因及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不利影响。
[习题练讲]
1.古代民众生活艰难的现象,战国时的记载大多类似“天饥岁荒,嫁妻卖子”,西汉以后多有类似“卖田宅、鬻子孙”的记载。这种变化反映了()
A.战国时期井田制得到完善
B.汉代民众生活更加艰难
C.土地私有制得到发展
D.商品经济呈发展趋势
2.明清时期,世界白银产量几乎半数流入中国,中国是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之一,国内商品经济也发达,却没有产生强大的扫荡封建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比。其主要原因在于
A.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的压制
B.农耕文明不适于工商业发展
C.鸦片的输入导致中国白银外流
C.英、法对中国工业品的输出
3.隆庆年间(1567~1572),因福建巡抚涂泽民请,明廷“准贩东两二洋”。福建漳州月港兴起,“农贾杂半,走洋如适市”、“闽人以其地近,且饶富”,商贩或移居于吕宋者甚众。这反映了()
A.开放海禁促成海上贸易发展
B.明朝全面推行对外开放政策
C.漳州成为福建的经济中心
D.明朝开始出现海外移民现象
4.雍正帝指责地方官员:“此当青黄不接之际,朕待报湖南雨水情形,既特使人来奏,何雨水粮价竟无一语及之,汝任地方之责,试思宁有大于此事手?”雍正帝意在
A.强调重农意识 B.关心百姓疾苦
C.申饬官员无能 D.关注地方稳定
5.北魏推行均田制,规定年满十五岁男子依照制度占有一定数量的耕地,按户缴纳赋税,并要求男子达到十五岁,女子达到十三岁,必须嫁娶,不得拖延。均田制的目的是()
A.抵制土地兼并 B.促进人口增长
C.增加财税收入 D.稳定个体小农
[课堂小结](板书)
古代的经济政策
一、土地制度
1.原始社会:氏族公有
2.奴隶社会:土地国有(井田制)
3.封建社会:土地私有①地主私有②小农私有(均田和屯田属国有)
二、重农抑商
1.背景 2.内涵 3.评价
三、海禁和闭关锁国
1.原因:①根本原因 ②具体原因
2.评价
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了解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土地制,认识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的原因;了解“重农抑商”政策出台的背景、内涵,并能作出辨证的评价;了解明、清海禁政策和清代“闭关锁国”政策出台的原因及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消极影响。
过程、方法:学生自主探究,了解本课的知识体系,完成本课的知识点填空;师生合作探究,突破本课的重难点教育点;习题练讲,巩固深化本课内容。
情感态度、价值观: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在明清时期,世界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是逆历史潮流的政策,中国由此渐渐落后于世界。
重、难点:
重点: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出现、确立;如何评价重农抑商和海禁、闭关锁国政策。
难点:如何认识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缓慢的原因。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投影:1.甲骨文“田”字 2.明朝的鱼鳞图册 问:上面两张关于土地的图片在形制上有何不同?
[自主探究]
古代的经济政策
一、土地制度
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 )所有。
2.奴隶社会——夏、商、西周、春秋 一切土地属于( )所有。国王将土地层层分封,受封者世代享用,但不得( )和( ),同时要向国王交纳贡赋。那时的耕地,呈方块状,十分规整,形同“井字”,被称为“井田”,奴隶之贵族驱使庶民和奴隶在井田里集体耕种。
3.封建社会——战国至1840年 春秋时期,( )使用,生产力发展革命性变化,井田以外的荒地被大量开垦,被称为私田,私田主人控制私田不向上邀纳,于是,一些诸候国便开始税制改革,如鲁国,公元前( )年,实行“( )”,规定不论公田私田,一律按田亩实有数目收税,这些改革,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制。到战国,各诸侯国先后进行变法,如秦国的( )变法等,以法律的形式废除井田制,私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封建土地私有制的本质特征是土地可以转让和( )。公元前( )年,战国开始,中国进入封建社会,一直延续至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在二千多年封建社会中,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占主导地位,小农土地私居次要位置,此外,间或出现过土地国制,如让魏至唐期的均田制、曹魏和明初实行的屯田制等。由于土地可以买卖和转让,土地兼并便成了不能阻止的社会问题,尽管历朝政府都采取了抑制兼并的措施,如北魏至唐前期实行的( )制,明朝制定“( )”,但都不能阻止土地兼并。
二、“重农抑商”
1.出台的原因:战国时期,商业发展较快,商业争夺农业劳动力,影响了农业生产甚至危及政权统治,不利于诸侯国“战胜强立”的需要
2.首倡:秦国商鞅变法。
3.内涵:( )是本业,( )是
末业,国家要鼓励男耕女织的农业生产,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4.几个时期重要的措施:①汉武帝: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班,向工业商者加重征税等;②明清两代继续实行专卖制度,官府垄断盐、茶等重要商品的经营,对民营商业不断加征商税;③各朝一脉相承地领行抑制中小商人的“( )”,直至明初,政府还在规定农民可以穿绸纱,商贾之家只许穿绢、布等等。
三、“海禁”与“闭关锁国”
1.原因:①根本原因:自给自足自然经济;②具体原因:明初担心海上敌对势力与( )勾结,危及统治。清初,为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滴斗争。
2.具体规定:明初,明太祖规定,马姓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 )主持下进行。清初,禁止( )私自出海,又将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不许百姓片板下海,实行“闭关锁国”。
3.影响:海禁,特别是清代长期闭关锁国,①不仅妨碍( )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②更重要的是使中国与世界隔绝,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合作探究]
探究1 封建土地所有制是怎样出现和确立的?其本质特征是什么?为什么土地兼并难以抑制?
探究2 重农抑商政策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出台的?请辨证评价这一政策。
探究3 分析海禁和闲关锁国政策出台的原因及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不利影响。
[习题练讲]
1.古代民众生活艰难的现象,战国时的记载大多类似“天饥岁荒,嫁妻卖子”,西汉以后多有类似“卖田宅、鬻子孙”的记载。这种变化反映了()
A.战国时期井田制得到完善
B.汉代民众生活更加艰难
C.土地私有制得到发展
D.商品经济呈发展趋势
2.明清时期,世界白银产量几乎半数流入中国,中国是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之一,国内商品经济也发达,却没有产生强大的扫荡封建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比。其主要原因在于
A.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的压制
B.农耕文明不适于工商业发展
C.鸦片的输入导致中国白银外流
C.英、法对中国工业品的输出
3.隆庆年间(1567~1572),因福建巡抚涂泽民请,明廷“准贩东两二洋”。福建漳州月港兴起,“农贾杂半,走洋如适市”、“闽人以其地近,且饶富”,商贩或移居于吕宋者甚众。这反映了()
A.开放海禁促成海上贸易发展
B.明朝全面推行对外开放政策
C.漳州成为福建的经济中心
D.明朝开始出现海外移民现象
4.雍正帝指责地方官员:“此当青黄不接之际,朕待报湖南雨水情形,既特使人来奏,何雨水粮价竟无一语及之,汝任地方之责,试思宁有大于此事手?”雍正帝意在
A.强调重农意识 B.关心百姓疾苦
C.申饬官员无能 D.关注地方稳定
5.北魏推行均田制,规定年满十五岁男子依照制度占有一定数量的耕地,按户缴纳赋税,并要求男子达到十五岁,女子达到十三岁,必须嫁娶,不得拖延。均田制的目的是()
A.抵制土地兼并 B.促进人口增长
C.增加财税收入 D.稳定个体小农
[课堂小结](板书)
古代的经济政策
一、土地制度
1.原始社会:氏族公有
2.奴隶社会:土地国有(井田制)
3.封建社会:土地私有①地主私有②小农私有(均田和屯田属国有)
二、重农抑商
1.背景 2.内涵 3.评价
三、海禁和闭关锁国
1.原因:①根本原因 ②具体原因
2.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