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多维视角”看“暑假项目”
——读《一样的暑假,不一样的生活——“互联网+家校合作”暑假项目的实践与反思》有感(第3稿)
读着顾校长大气酣畅的文笔,严谨缜密的思维,精准启悟的点评,感觉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如天堑鸿沟一般;读着同伴们或驾轻就熟的论述风格,或贴合实际的行动思考,或观点鲜明的深入阐述,或行云流水的思辨语言,或细腻柔美的哲思小品,每次提笔似有千钧之重,落笔之处犹豫迟疑,怎一个“难”字了得。
对于暑假生活,我们再熟悉不过,对于暑假生活实践变革,也早已深入人心,可是对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不同的项目研究中找到读者和作者可以对话交流的共同话题,去反观自己在实践变革中的成败得失,以及在成果转化上的有益启示,又谈何容易?
又是在亦步亦趋中走向《一样的暑假,不一样的生活——“互联网+家校合作”暑假项目的实践与反思》,期待能放下思想上的包袱,建构起关于项目研究的逻辑思维体系,学习项目研究的过程与方法,理解项目研究的价值意义,在读的过程中“且行且思”,在写的过程中“渐行渐明”。
一、读出“三级提纲”的内在逻辑
这是一份逻辑严密的三级提纲,可以从中看出研究者的问题渊源、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研究成果等。从本文的三级提纲来看,作者从文献综述开始,结合“互联网+”的时代背景,先了解国内外对于“暑期生活”的研究情况,再结合学校实际,对进行问题聚焦。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中小学教师该如何认识“互联网+”的教育内涵?2、学校可以从哪几个方面进行教育教学的变革?3、变革又将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4、学校该以何种方式推进学生暑假生活变革的研究?
以下为本文的三级提纲:
一 、学生暑假生活的现状及其变革的可能性
(一)外部原因
(二)内部原因
二、项目背景
(一)“互联网+”时代的启示
(二)家校合作的现状分析
三、“互联网+家校合作”暑假生活的变革
(一)亲子活动:共同参与,相互滋养
1、前期——发布倡议书,进行调查问卷
2、中期——以互联网为依托开展活动
3、学期初——暑假活动的总结、展示与评比
(二)家教论坛:互相交流,革新理念
1、活动筹备
2、活动开展
3、活动价值
(三)网络跟踪:信息共享,实时反馈
四、活动价值思考
(一)教育资源从封闭走向开放
(二)合作各主体的发展
(三)教育角色的转变
以“暑假生活”、“互联网+”、“家校合作”为关键词,先结合“互联网+教育”和学校、学生、家长的实际情况,阐述学生暑假生活的现状及其变革的可能性,再结合“互联网+”时代的启示和家校合作的现状分析,具体阐述“互联网+家校合作”暑假生活的实践变革,主要从“亲子活动:共同参与,相互滋养”、“家教论坛:互相交流,革新理念”、“网络跟踪:信息共享,实时反馈”三方面展开,最后以活动价值思考作结。
该项目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推动学校暑假生活的实践变革和重建学生的暑假生活,研究的意义在于成果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暑假生活的丰富性、实践性和延展性,理解校内外教育联通的一贯性、创新性和鲜活性,并让这样的项目研究获得新的学术生境和社会生态,生长出关于“第四教育世界”的新的形态。
二、明白“互联网+”的教育内涵
该项目研究从现实问题出发,以直面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态度,推动暑假生活的实践变革。在读的过程中,结合自己的思考,做一些对“互联网+教育”的理解与诠释。
(一)“互联网+教育”,教育资源从封闭走向开放
以前,教育资源大多集中在校园、图书馆、实验室这些相对独立的物理空间中。“互联网+教育”,就意味着互联网成为学校、家庭、社会等资源共享的一个平台,整个教育的时空被放大了。特别是社区资源和社会资源的引入,更使学生的暑假生活可以突破时空的界限。
(二)“互联网+教育”,学习方式从单一走向多元
我们不能因为孩子无节制上网、忘形于游戏而让他和网络化时代绝缘。家长和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开发教育资源,创造“家庭—学校—社区”三力并驱,综合融通式的学习和对话空间,形成新的教育形态。学生可以利用网络汲取信息、习得技能、分享资源。既然我们有终身学习的必要和全面发展的需要,就应该把“互联网+教育”的功能充分挖掘出来,以提升学生暑假生活的质量。
(三)“互联网+教育”,教育模式从单向走向多维
在“互联网+”时代,无“网”不胜。“互联网+”在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实践,目前主要有以下一些模式的探索:一是“互联网+教育内容”;二是“互联网+教育体验”;三是“互联网+教育管理”;四是“互联网+教育评价”。很多学生在寒假暑假,通过网络课程进行学习。可见,“互联网+”给教育变革带来了多种可能,它突破了教育传统模式单向传输的特点,使自主学习成为可能,给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向。
三、融合“互联网+家校合作”实践变革的过程与方法
以桃园小学一(2 )班暑假项目活动为例,开展“亲子活动”、“家教论坛”和“网络跟踪”的实践研究。
“亲子活动”主要通过成立“微学习互助团队”,以“文明常驻我心中”的实践活动,促进学生文明素养的提升。七月份“争当小小孝星”主题月;八月份“文明礼仪故事会”主题月。
在“家教论坛”中,充分挖掘家长资源,以“爱上阅读”、“建立自信”、“学会独立”、“游戏互动”等实践活动,进行育儿经验分享,发现孩子的独特之处,欣赏孩子的优点与进步,家长在互助互学中反思成长。注重活动的规划、实施、反馈、沟通、激励等。
“网络跟踪”主要体现在:首先,教师通过家长QQ群,把学生暑期生活实践要求告知家长,家长与孩子共同规划孩子的“假期一日生活作息”。其次,利用互联网平台,引导家长每周对孩子的落实情况进行关注,每个双休日在QQ里对孩子一周的表现做简单的反馈与沟通。最后,利用互联网平台,安排志愿者家长每个周末组织整理、点赞、交流互助等活动。在“共同参与,相互滋养;互相交流,革新理念;信息共享,实时反馈”中实现暑假生活的实践变革。
因为我们班级也有“暑假生活重建”的项目研究,所以结合自身的实践,“互联网+家校合作”还可以体现在“活动创意”和“互动分享”等方面。
以“探寻绍兴文化之旅”为例,“活动创意”主要体现在:活动内容由学生确定,活动安全由家长志愿者保障,活动形式以实践体验为主。“互动分享”主要体现在:活动前,参加活动的学生和家长志愿者进行网上报名,通过网上讨论确定车旅食宿及行程安排,明确任务分工,制作游学手册;活动时,进行景点介绍,及时沟通反馈,同步进行图文分享;活动后,撰写活动感受,制作美篇作品,回答专家提问等。
“互联网+家校合作”在暑假生活重建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正如该项目研究中提到:实践变革之前,“互联网+家校合作”仅仅停留在“通报”“告知”层面,还没形成真正的合作关系;合作内容单一,以学习成绩为主;对家校合作的目的和育人价值认识模糊。随着实践变革的深入,我们越来越多地发现,交流平台的开放性、资源整合的便捷性、多方成长的可视性……这一切正在发生。
四、家长、教师、学生的在暑假生活中的角色解读
(一)家长是家长,学生是学生,教师是教师。
从社会分工来看,家长承担着抚养长大的职责,学生担负着学习成长的职责,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职责。
(二)家长不是家长,学生不是学生,教师不是教师。
从角色转变来看,移动互联网技术对教育对象的敞开,家长将从“旁观者”转变为“协助者”,教师将从“教育者”转变为“教育学习者”,而学生也将从“学习者”转变为“学习教育者”,教育领域中各角色之间(包括教师和学生、教师和家长、其他人员和学生等)多维度的互动成为可能。
(三)家长还是家长,学生还是学生,教师还是教师。
从动态生成来看,对于学生而言,社会资源的利用,使得学生在暑假仍然有很多与同伴交流的机会,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能够得到较大发展。
对于家长而言,首先是信息素养得到明显提升,包括判断、获取、评价和利用的能力。其次是家教实践操作能力有了提高。
对于教师而言,专业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包括:(1)策划组织能力的提升。(2)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提升。(3)教师写作能力的提升。(4)家校合作能力的提升。
这三者在不同角色中注入了新的成长元素,符合终身学习、内涵发展的教育理念。
正如蓝美琴老师所言,假期中学生的身份和角色可以是:
(1)假期学生身份确立 假期中孩子的身份发生了改变,成为“放假的孩子”、“家庭的一员”、“社区、社会、自然界中的一员”、“学校的一员”、“自己成长的主人”。
(2)假期学生角色解读 与这样的身份对应的孩子应该是“会休息的放假人”、“会承担的家庭人”、“会融入的社区人”“会玩中学的孩子”、“会胜任多种角色的自己发展的主人”。
不同时期、不同角色、不同定位,意味着对教育理念的认同和对实践变革的可接受和可改变程度。
……
写到这儿,我已经觉得自己要开始语无伦次了,暂且打住,姑且留到下一次阅读时继续“且行且思,渐行渐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