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剽悍晨读分享的《害羞心理学》有感)
害羞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形成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缺乏与人交流的技巧,另一方面是因为无法抑制对别人的害怕而变成习惯性害羞。大多数容易害羞的人自我认同感都比较低,缺少自信,喜欢压抑自己的想法。
因此,作者认为改善害羞就是要增强自信。具体的方法有(1)照镜子,接纳自己的外貌;(2)给自己写信,增强自我认知;(3)假设生命只剩一个月;(4)注意害羞发生的场景,记录并分析;(5)模拟场景并定期总结。
作为一个他人眼中“害羞”的人,我非常理解这种心理状态。害怕引起关注,在群体环境(特别是一桌人吃饭)中不愿意主动与他人交流。但随着年龄增长,加上工作的关系,我的“害羞”症状似乎有所改善。回顾自己的改变,和作者所述确有一致之处。
首先,外貌的改变令我自信。大三的时候换上了隐形眼镜、学化妆,得到室友的鼓励,让我在照镜子的时候觉得自己变美了。走起路来头都抬得更高,还参演了学院的舞台剧。
其次,通过公开发言磨练自己。一开始,在班级、社团、学院当中站上舞台,到工作后,在部门、全单位甚至全国会议中发言,虽然身体还是会颤抖、流汗,但我内心已不再惧怕那些台阶和话筒,甚至期待自我表现的机会。
第三,害怕什么就直视它。不论是事情还是人(例如聚餐,领导),意识到了自己内心的恐惧就更要直面他们。我读书时候怕老师,工作了怕领导,但接触地越多越发现其实他们也是普通人。甚至,更多的对话让我更了解对方、理解对方的处境和言行的原因,同时也更愿意表达自己,慢慢地这种恐惧也逐渐消除。
借用在TED看到的一句话,害怕的时候问问自己“最差的结果是什么呢”?也许就可以勇敢地张开嘴、举起手、迈开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