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工作不过三四十载,你要找到自己的热爱。
2024.01.06 三傻大闹宝莱坞(3 idiots,2009)
开年第一次观影,突然上头选了个古早的印度神片。
前情提要:说来话长,那就长话短说好了,是我们元旦邀请了在芬兰的印度友人来家里跨年,期间闲聊谈论起“为什么印度人都这么能说会道”、“为什么明明你们知道的也不多就敢滔滔不绝的开讲”、“你们以前上学的时候课堂上也敢这样吗” blabla之类的,随后他们说他们从小的教育就是如此,不管你说的对不对,作为学生是被鼓励提出质疑的,甚至老师还会故意给你错误答案,以此来看一个学生是不是在独立思考,然后就随口提及了这部当年的印度神剧3 idiots,记得当年看这部电影纯纯是奔着风大和好笑去的,很多内容早已模糊,如今他们的随口一提,居然让我们有了考古的兴趣,于是元旦后的第一周,这部观影如期而至。
电影概括:详见百度百科。影片采用插叙的手法,讲述了三位主人公法罕、拉加与兰彻间的大学故事。兰彻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大学生,公然顶撞院长,并质疑他的教学方法,用智慧打破学院墨守成规的传统教育观念。兰彻的特立独行引起模范学生——绰号“消音器”的查尔图的不满,他们约定十年后再一决高下,然而毕业时兰彻却选择了不告而别...
观影体验:这才是我想说的重点。
首先,让我开始思考起教育的本质,是该趋同还是求异?作为一个从小被家长灌输在学校要遵守纪律,好好听老师的话的乖乖女,我得承认在当时社会大背景下这种观念的某些正确性,因为我确实也是遵守了父母的教诲,一路卷上来才享受到了现在科技信息时代的红利。但是时代在发展,我们的教育是不是也需要考虑下顺应时代的要求呢?并不是在鼓吹国外的月亮圆这一说法,但在国外几年耳濡目染的教导下,我亲身经历并看到了勤勤恳恳的中国人在国外鲜少有出类拔萃,在课堂上敢于提出质疑并勇于争先的。90后的一代,我们被教导着刻苦勤奋,遵规守纪不能“冒尖”,但是在国外我第一次选课的时候,那门课的professor却亲自跑过来跟我说:hey, you can do whatever you want (你想干啥就干啥). 从小老师说啥就是啥的教育环境,让我在临近30岁时才幡然醒悟自己是有多么会做题而不会思考。我想干啥呢?我也不知道啊。这么多年来我不会创新,也不“敢”创新,我被社会观念被家人想法推着走,我害怕失败,一旦失败我觉得周围的人就会嘲笑我,而我不想当他们眼中的“loser”。
其实不只是教育,我们国内整个社会都是趋同的。邻里间暗搓搓的对儿女功成名就的较量,对“当人生赢家”的渴望,无一不在拿统一的框架来衡量你,浸染久了,连你自己也仿佛觉得做不到以上这些,你就是给列祖列宗丢了脸,在亲朋好友中抬不起头了。而你自己喜欢的,想干的,反倒自己不关心了,你变成了为别人而活的傀儡。这实在是一种遗憾。
其次,找到自己的热爱(passion)。剧中男主看起来上课迟到早退,顶撞老师,却年年考试拿第一,而他的两个兄弟如法炮制,天天吃住在一起,却成了倒数第一。剧中的一段话很经典,我也是如今二刷才记住:
如果你很幸运,找到了你的热爱,便应该全力以赴:
其实你我都明白,大道理说起来谁都会,但真正实践起来才知道并非易事。饶是如此,我也觉得不断尝试找到热爱这件事是有意义的。也许沉寂已久的大脑连重启思考都变得艰难,那就从最平常的生活细节中开始改变; 也许有太多的现实困境让自己不得不暂时妥协,那就让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即使现状不是我们想要的最优解,也请不要妥协。做难而正确的事,保持清醒才更难能可贵。这世界上从没有什么崇高与伟大的工作,不过是各司其职,找到自己适合的并坚持下去,深耕就会与众不同。
一切都会好的。ALL IS WE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