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那个因求“敬业福”不得而辗转反侧的夜开始,就注定了这并不是一个安分的春节。看着近几日网络上的热门话题,我惊诧地意识到,面对一桌团圆饭时,除了吃之外竟然还有那么多的选择!
当一个上海姑娘在男友的再三邀请下,去往男友位于江西农村的老家时,她亲眼得见了一桌非旅游景区或者领导视察期间的真实的农家饭时,上海姑娘选择了逃跑,仅用了一夜的时间她就果断和男友再见并逃回上海。这个姑娘用远离抒发了自己对粗衣粝食的失望,当然更是对瘴乡恶土、穷困贫瘠的恐惧。微博晒出了那顿让她刻骨铭心的农家饭照片,以示自己永远与“英雄不问出处”式的爱情幻想一刀两断!
逃跑不是唯一框外的选择,还有人选择了掀桌!同样也是以城乡婚配差异做前提,但这个故事却是另外一种走向,我尽量不加删改地呈现出来:一个女子婚后第一次和丈夫回到其农村老家过年,并特意为此锻炼了一个月的厨艺。团圆饭之夜亲朋满座,婆婆并没有下厨的意思,女子便主动担当起当晚的厨师傅。当她独自做完了一桌子饭菜并逐一呈上饭桌时,发现大家早已开席没有等她。女子忙活完刚要上桌吃饭时,公公当即训斥道:女人不能上桌吃饭。并要求女子去厨房吃。女子心怀不忿地向丈夫求助,而丈夫却选择隐忍并让她妥协。女子顿时怒不可遏并掀翻饭桌,说:“我不是人吗?为啥要我出去吃饭?不让我在这吃饭不是?行,这饭是我做的,不让我吃谁也别吃,大家一块去厨房吃去吧。”
不像“逃饭姑娘”那样受到了众多网友的诘责问难,“掀桌媳妇”倒是荣获了网友高度统一的褒奖,称掀桌掀得好。这种网络舆论在顷刻间风云变幻的态势,我们已司空见惯。这也难怪,沉浮在滚滚红尘、跌宕于纷纷市井,你我皆难逃“是非”二字,妄议是非实不为过。我也偶尔会沉溺于这种荒唐的痛快感中,能够无需多虑地直抒胸臆不失为一种消遣。但当我看到大多数人为“掀桌媳妇”敢怒敢言的行为点赞称道时,实在有些不敢苟同。
“女子不上席”属传统封建思想,是儒家精神中带有男尊女卑色彩的思想遗毒。自“春秋大一统”以来,儒学凭借其契合“君主集中制”的“隐性基因”,曾被各朝各代君王在“选择性表达”后成为御国法宝,“纲常名教、国之根本”的思想沁入人心。直到“五四运动”时期,民主思想及其衍生的种种思想才算是真真正正地进入到,作为当时社会中流砥柱的工人和学生的脑海之中,才敢理直气壮地对老祖宗的法勇敢说:“不!”。在以后的时光里,现代思想与时俱进地随着城镇化的脚步更新着,而传统思想却一直亘古不变地根植在被现代所排斥的角落——农村。这两种思想不碰撞则以,碰撞必然出火花!
因此,要想理清“掀桌媳妇”事件的双方孰是孰非,就必须在承认这两种思想共存的前提下进行讨论。可以看出,“掀桌媳妇”的公公是被传统思想熏陶大的,他把自己所接受的本就为数不多的教育原原本本地继承了下来,并已经转变成为他的治家之法!当他发现在自己的家中祖宗的家法收到了挑衅时,他的愤怒与不满是必然的。但是反观“掀桌媳妇”,她应该是消化过现代教育果实的明白人,然而当她舍身处地的面对新旧思想的冲突之时,却只顾着爆发捍卫“男女平等”的怒火,却忘了“包容”和“尊重”的现代智慧。这些都不是关键,关键是她接下来的选择,当着丈夫阖家老小的面儿,她选择了用“掀桌”这种最丛林的方式宣泄了情绪,难以相信这是一个现代人面对这种级别的冲突能行出来的事。我敢打赌,这一刻她反射神经中的电流根本没经过大脑处理,好听点的解释是她做事不过脑,说难听点儿她就是一个混人!
由此观之,网上那些为“掀桌媳妇”点赞的人,无非就是“看热闹的不嫌事儿大!”对于这部分人,我斗胆奉劝几句:随着社会更新迭代进程加快,思想冲突会作为一种常态出现在你的生活之中,以前可能20年为一代沟,现如今可能5年即为一隔阂。不用假如,肯定在有朝一日,你会发现自己的思想观念与后辈不在一个步调,甚至趋于对立。那么请问,那时候,你想面对的是“掀桌媳妇”还是“逃饭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