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培:“哥哥天天想着要去拉萨朝圣,没能去成就去世了,所以我怕像哥哥一样......”
絮絮叨叨了好几千字,《冈仁波齐》好像还没有进入正题。确实是这样,就像我们做事情,总是漫无边际,老虎吃天,不知道自己到底在忙些什么,为什么而忙?不过,我越来越喜欢这样的方式,慢慢来,不用急,享受这个过程就行了。相信很多人都看过这部影片,也不着急我写什么剧情,即使没看过的,前面的铺垫就算是一个轮廓性的了解也未尝不可。
我很想将影片的每一帧画面都用文字定格下来,因为我认为值得这么做。导演张扬为了拍这部片子,专程找到这支准备去朝圣的队伍,和他们住在一起,生活在一起,和他们一起上路。也就是说剧组人员也是跟随着朝圣队伍一步一步走向拉萨,走向冈仁波齐,全程二千五百公里,历时一年。无论镜头中的每一个人,还是镜头背后的工作人员,都在用他们的生命体验来完成这次朝圣之旅。所以,这才是本片弥足珍贵之处,因为每一个镜头里都蕴藏着强大的生命气息和灵魂故事。
故事的开端是一个叫做杨培的老人。“哥哥天天想着要去拉萨朝圣,没能去成就去世了,所以我怕像哥哥一样......”这是杨培老人的原话,为了完成哥哥的遗愿,也为了自己能在有生之年完成朝圣之旅,于是便有了这次朝圣的缘起。杨培的哥哥是尼玛扎堆的父亲,尼玛扎堆悔恨没能带着父亲朝圣,同时为报答杨培叔叔养育之恩,遂决定春节后朝拜冈仁波齐。因为佛祖释迦牟尼属马,藏历马年去转冈仁波齐山一圈,相当于其他年份转十三圈。
前往冈仁波齐朝圣的消息一出,得到家人、亲戚、邻里朋友的积极响应,有同属马的色巴江措与即将马年生产的次仁曲珍、有因盖房出事而欠债失意的仁青晋美一家、有因杀生太多敬畏因果想忏悔赎罪的江措旺堆、以及儿媳妇斯朗卓嘎和其娘家亲戚的两位少年。这支由各个家庭组成的朝圣队伍一共十一人,最年长的杨培七十二岁,领路人尼玛扎堆四十八岁,年纪最小的扎扎只有九岁。有男有女,有老有少,代表了各个社会阶层。影片中的人物关系可以参考下图:(本段文字及图片主要来源于网络文章《<冈仁波齐>观后感——从人物关系和故事脉络出发》)
这里,我想先说说杨培老人。杨培发起了朝圣之旅,而最后倒在了朝圣的终点——冈仁波齐山下。这是一个完美诠释:心之所往,得之所愿。老妈不解,这么虔诚的老人,为什么会死?为什么不能让他长命百岁?不是说神明保佑吗?我相信,这也是很多老人家想不明白的地方,即使老人的侄子尼玛扎堆说,老人能死在朝圣的路上,死在神山冈仁波齐的山脚下,是他的福气。可是人们还是一厢情愿地认为,信佛就是为了多福多寿,否则,你骗谁呢?
杨培老人以放牛为生,在冬天的暖阳下,在那片枯黄的山坡上,以大地为席,以苍穹为盖,以牛羊为伴,煮一壶茶,手捧经文念念有词。这就是老人的生活,简单、淳朴而枯燥的生活,在大多数人的眼中可能更是一种贫困潦倒的生活。庄子终其一生,以编草鞋为生,但他说他只是贫而非困,更没有潦倒。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但他却不改其乐也。杨培老人又何尝不是这样?虽然他仍乐不起来,因为他还有一个心中的挂念,还有他不能忘怀的向往和使命——朝圣。
我非常羡慕像杨培那样的西部老人,他们有向往,有信仰,有精神和灵魂的追求。所以他们不会像现代社会的很多老年人那样,退休之后仿佛无事可做,心中只有对儿孙的挂念和寄托。当然他们可以去跳广场舞,可以去打麻将,要么去找亲戚朋友窜门、聚会。可这些心外求来的喧闹,始终无法消解他们内心的孤独和苦闷。有时候想想也挺可悲的,六十岁就退休了,现代人很多都很长寿,活到八九十岁不成问题,剩下的这二三十年光阴就这样在无聊中打发消磨,和杨培老人比起来,谁更幸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