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了一期《得到》专栏“吴军-硅谷来信”,主题是“专业和业余的区别”。
文章主要提到了业余和专业的五点区别如下。对于每一点,我都有一些我的个人体会。
1. 好的专业人士要在任何情况下为工作本身着想,他们不会因为任何原因影响自己的工作,工作不带个人情绪;
个人体会:
工作状态稳定和工作结果可预测是专业人士的重要品质。有个形象的比喻是,一旦进入工作状态之后,马上变得像机器人一样,完全沉浸在工作中,不管工作对象是谁,不管工作前受了什么情绪影响。
做到这点挺难的。美剧《绝命毒师》里有一集讲到,一个机场的调度员,因为女儿戒毒后再次吸毒身亡,受不了打击,在工作时发出错误指令,导致两架飞机对撞,机毁人亡。这个例子比较极端,但因为夫妻吵架、孩子调皮导致心情不快从而影响工作质量就屡见不鲜了。
那如何做到像机器一样工作呢?可以套用第二条区别。
2. 专业素养意味着遵守流程和行业规范;
个人体会:
机器人是严格按照指令工作。在给机器输入程序之后,机器就会严格按照程序指令来工作,即使程序出错,它也会照着错误的方式运行。人工智能越来越发达,但无非也是输入了智能程序而已。
要让人像机器一样工作,就必须制定详细的工作流程和行业规范。有了流程和规范,就好象机器有了程序,不用出现“死机”或者无从下手的窘境。
当然,只有流程和规范是不够的,严格遵守才能真正像机器一样工作。人不会像机器一样按照死规定做事,总能运用“小聪明”。有时候“小聪明”确实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可损失的就是专业人士做事的稳定性和可预测性。
3. 是否有专业素养体现在是否愿意花工夫寻找最好的答案,而不是交差了事;
个人体会:
查理-芒格说过,在官僚机构里面,当工作从你手上转到别人手上时,你会认为工作已经完成了。但是,当然了,它实际上当然尚未完成。
评判一份工作是不是做好,并不是以是否交差作为标准,而是以客户满意度为标准的。每个人都可以把自己的上级作为终极客户,看看自己提供的产品服务是不是达到了对方的要求。如果对方能找到很多错误,自己就没有达标。还要不断思考,能不能把产品和服务做得更好。更好的标准可以是,是不是帮客户省钱了,是不是提供附加价值了,客户会不会有后续问题需要问的(让客户很容易理解我们提供的产品服务很重要)……
4. 专业人士常常有完整的领域知识,而业余人士常常只掌握了一些知识;
个人体会:
人类的知识总量越来越庞大,要想掌握完整的知识领域变得越来越难。有些学科细分出了很多子学科,像经济学就有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法律经济学,管理经济学……
专业人士不一定把整个大学课都熟练掌握,但是他们一定会在自己的领域之外,不断涉猎相关领域,甚至不相关领域。大脑里的知识越多,产生关联的可能性就越大,自然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越强。
5. 具有专业素养的人是在动态中进步的。
个人体会:
活到老,学到老。专业人士不会满足于已经掌握的知识,他们深刻知道,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跟进技术的发展。在一个领域在厉害的牛人,一旦两耳不闻窗外事,很快就跟不上时代的节奏。
我是做会计的,每年都会有很多新的会计准则出来,需要不断地学习。注册会计师每年都需要通过学习拿到一定的学分,才能保留他们的注册会计师的资格。
对于五个区别的独立体会就那么多,再说说总体体会。
一提到专业人士,我们首先想到的是职业运动员、医生、律师等。可作为一名普通的公司职员,能不能也做到专业人士的水平呢?我觉得是可以的。
为了达到专业水平,除了以上五点之外,我觉得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我们时刻把自己当作专业人士。加拿大有很多业余运动爱好者,但是他们并不把自己当业余看待,他们买专业运动员的装备,经常组织一起锻炼,俨然和专业的一样。
自己认真了,生活才能实实在在地回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