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摘录
唠叨,是最不走心的关心
唠叨已经成为阻碍爱与自由教育的一种硬伤,但是,由于它的模样如此微不足道,它的存在如此的自然,害处又如此遥远,以至于人们根本意识不到它的危害性,甚至意识不到它的存在。它甚至比隐蔽的强权更隐蔽,但是对孩子的负面影响却不相上下。
一天去饭店吃饭,一位年轻的妈妈带着一个两岁的宝宝在隔壁桌吃饭。
妈妈不停教育着小孩:
“这个是你要的吧?这个也是你要的吧?”
“现在都不吃了,你说怎么办?”
“浪费粮食是不对的,要被关小黑屋。”
“你是乖宝宝,你都吃完了,我们就去买香蕉酸奶。”
小宝宝无言以对,只能眨巴着大眼睛不停忽闪,透着无辜。
我们都知道“粒粒皆辛苦”,要这么多东西,不吃浪费确实不对,但是这位妈妈一顿饭不停地唠叨、说教,甚至让坐在一旁的我都有点不舒服了。
孩子不会表达,也不会判断,他只能在妈妈指责的语气中感受到自己不好。而且,在这样的气氛下,孩子又怎么吃得下呢?
很多时候,我们都在无意识地与孩子交流,唠叨和说教只是大人们自我减压的工具,似乎说出来了,我们就对孩子负责了。
其实,唠叨声出来后,首先治愈的是家长自身的焦躁。
“唠叨”是最不走心的关心,对家长来说,这是没经过思考的下意识反应,对孩子来说,收到的多是“不信任”“质疑”和“指责”。
对孩子无微不至的提醒,是成人不相信孩子的表现,这是一种对孩子的贬低。
致使儿童无法养成好习惯的“最有效方法”就是:命令、唠叨和指责。
家长一定要培养出一种跟孩子相处的好习惯,给孩子自律自主的成长空间。
学会闭嘴
一反常态,放学后在孩子疯跑时,我没再大呼小叫,而是紧紧跟随身后。到了马路边,我没再说话,悄悄观察孩子的反应。
他一个急刹车站在了马路边,然后左看看右看看,小心而又迅速地过了马路。
瞧,孩子早就具备了这些能力,当提醒消失,他自身的警觉性就竖了起来。常常,是我们的不放手和不放心蒙蔽了双眼。
学会闭嘴,当唠叨声要出来时,咬住舌头。有觉察地去爱孩子,给孩子有意识的、清醒的爱,而不是下意识的、无觉知的爱。
自己的情绪自己消化
频繁的唠叨、提醒是家长自身过于焦虑的表现,心理学上有句话:谁的情绪谁负责。
作为成年人,我们需要保持一份觉知,善于反躬自问。负面情绪自己慢慢消化,而不是无意识地通过唠叨将它传播,影响到孩子。
学会放手
一棵树苗如果始终在低矮的屋子里,能长成参天大树吗?父母的教育往往是孩子成长的天花板。不要让你的不敢放手,局限了孩子的成长。
逐步给孩子自由成长的空间,一定要减少自己的唠叨和不必要的管束,孩子才能在空间之内承担起自己,对自己负责。
给予信任
唠叨和提醒呈现的往往是家长对孩子的不信任,不信任源自倾听观察的不够。
放下家长的架子,认真聆听观察孩子,你会发现孩子能带给家长太多的惊喜了,我们要相信每个孩子的内心都是向上、向善的。
好的妈妈是这种:我随时都愿意承认我的教育有问题,承认我曾经对孩子做错了一些事情,我愿意承认我的错误,我还愿意改善。
看似不起眼的唠叨,实则对孩子的影响深远。
如果我们不想孩子变得叛逆、麻木,希望孩子能对自己的人生负起责任,而非依赖他人。
那么,就请从这一刻开始,做一个愿意改善的家长吧。
感赏自己通过学习已经不是一个唠叨的妈妈,是个愿意改变,变得更好更优秀的妈妈;
感赏我已经慢慢学会做女儿的知心朋友,随时等候的聆听者;
感赏和女儿沟通时掌握对的自己,对的孩子,对的流程,争取不越级跳频,循序渐进;
感赏和爱人沟通,他也一步步接受我的建议,我们有共同的目标和期许,所以要三人合力,共同经营我们温暖的家;
感赏为了我们出行顺利,女儿积极参与,选住宿,看车票,细心且耐心;
感赏和朋友们聊天,她们给我中肯的意见,使自己不至于当局者迷;
感赏朋友叫我一起购买食材,改天和女儿一起做美食;
感赏朋友和我探讨孩子教育的问题,一起反思自己;
投射我们的出行一切顺顺利利,平平安安,开开心心;
投射女儿通过出行锻炼自己,同时增进我们的母女情;
投射自己时时保持一份觉知,善于反躬自问;
投射爱人工作压力减小,心态好,学会发自内心的笑,聚焦好的一面;
投射我们一家都连上宇宙源能,得到宇宙爸爸的能量加持,心想事成;
投射明天会更好,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