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点带面,是从军人的爱情切进去,思考与反思直面爱情的经验教训,以期能给人们点茶余饭后的谈资,毕竟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生活面,我想应该防止以偏概全。
过来人的身份,说的是我人至中年,只能就我接触的爱情聊聊,属于过去式,再加上对爱情越来越陌生与当下的年轻人有一定的代沟,信心不足在所难免,用于心灵上或文字上的沟通交流便轻松多了。
最近一位友人打来电话说,他有一位妹妹非军人不嫁,都三十岁了,等不起了啊。随后从微信上发来了照片,仔细一瞧,这位妹妹的颜值挺高,职业挺好,条件也不错。我说,这个情况不应该成为大龄剩女啊。友人又说,过去谈过一个军人,好几年,沒成,拖到现在,一直初心不改,非要一份有着完美结果的军人爱情。
这位妹妹对军人的爱很执着,让我敬佩而感动,但也让我有着隐隐的担心,军人的爱情比普通人的爱情更需理解和爱,如果一味的去呵求,而缺乏对军人和军人职业的理解与尊重,这样的爱情是不扎实的。
在连队时,司务长是江苏人,开朗,活跃,有人缘,三十好几了,仍然单着。有次去青海出差,在火车上结识一位西安的大龄女教师,属于年岁惺惺相惜、一见钟情式的爱情,交往很短时间就闪婚了。结婚没多久,不和谐的因素就出来了,先是生活方式的差异,一个喜米,一个喜面,再是分距两地,工作难兼顾,谁也放不下,过了两年最后还是离了。
这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军人爱情,有地域、环境、政策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关键还是主观因素起作用,起码对军人职业的特殊性理解还不到位,这样的爱情的基础是不牢靠的,很难分清谁对谁错,离散都是自然之果,可惜没有修成正果。
修成正果的是这样一例。战友A君是中原腹地的一个小排长,一次去远在东北的亲友家休假,与一个爱军姑娘结綠。A君回到部队,女方千里相追相随,表态说,非你不嫁,给个回话。谈了两年多,领了结婚证,双方才告诉家人,结局是皆大欢喜。
有次与A君聊起爱情这个话题,他说人与人之间的缘分是建立在理解和信任的基础上的,当初缘从天降,我爱人就觉得这个军人行,是理想中的伴侣。如今,三十五岁的A君靠自己一个人的奋斗已在大机关处长的位置上干了两年,儿子上了小学,一家团聚,定居省城,其乐融融。
想说点自己的过往,聊一会自己的爱情。想想,还是算了吧,例子再多,观点不立,也是枉聊。借他山之石,点当下之晴,亦不为过,还在个人之悟。
谈一恋爱、两次恋爱、三次恋爱,甚至多次恋爱,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说,属于正常或稀松平常,修成正果者仍是多数,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不适合、有点小挫折、继续寻找意中人的只是少数。
有点问题意识,树立问题导向。从刚才少数情况来看,抛去一些客观的因素去讲,他们可能触碰了爱情的硬伤。在我看来----
爱情的硬伤是有意刻求。爱情最大的公约数是缘分,而不是故意有意一意孤行地去刻求。无论是军人的爱情,还是普通人的爱情,缘分很重要,它是一个欣赏的眼神,一个意味深长的微笑,一次旅行的偶遇,一次不经意的往来。刻求爱情,爱情不来,就会等待,长久的等待就会失意。
爱情的硬伤是忽视一切。爱情第一,唯爱独尊,也不一定是最全面的。我们处在一个地球村,有父母,有亲朋,有同学,有同事,有密友。找找导师,听听建议,心里更明了更有谱。我这里还有一个观点,婚姻门当户对一点更好,对婚姻的前奏爱情呢,起点一致的话,概率可能会更高。
爱情的硬伤是反复比对。爱情是美好的。人与人不同,也就没有千篇一律的爱情。爱情应是出于内心的,是个性很強的情感运动。用比对反复比对的心态和眼光看爱情,多数是失落、不满意、徬徨,委屈求全或推倒重来,反复折腾的是自己。向往美好,尊从内心,尊重自己,上之爱矣。
爱情的硬伤是孤立无助。情义无价,爱情更可贵。刻意制造追索缘分的爱情,目空一切唯吾独尊的爱情,挑来选去这也看不上那也不满意的爱情,继续下去,会让人变得望无而力孤独无助。谁都期盼爱情的美好,谁都愿助一臂之力,那就营造一个好人缘,会多一份爱情的选择,多好啊。
谈爱情的美好,却聊起了爱情的硬伤,不是我的本意,却有点滔滔不绝于耳,自我感觉甚是新奇,过来人拉家常,随便吧。
以上唠叨,一孔之见。请笑纳,别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