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秋,凉秋,晒秋


秋天本是收获的季节。

田野里,人影稀稀落落,忙碌却有序。天色沉沉,不见日光,却阻挡不了人们收割这一季的辛劳与盼望。

花生从土里薅出来了,静静等着秋风把它们吹得半干,再脱粒,或是一颗一颗亲手摘下。

玉米地里,收割机轰隆隆地来回穿梭。有的吐出一棒棒金黄,有的直接脱出粒来。

可惜今年雨水多,不少玉米没了往日的金灿,霉点斑斑,看着叫人心疼。

路边、院里,到处铺开晾着花生和玉米。

之所以叫“晾”,不叫“晒”,是因为没有太阳。秋日的曝晒,竟也成了奢侈。

豆子也割倒了。豆荚已经发黑,却还倔强地立在田里。剥开来,里头的豆子依旧白胖饱满。还好,它们比花生、玉米更经得住潮湿。

红薯的藤蔓还固执地绿着。连天的雨,让虫子格外活跃,叶子被啃得千疮百孔,长藤匍匐一地。

轻轻拨开,胖嘟嘟的红薯三三两两露了出来,终于见了天日。偶尔有一两个裂开的、烂掉的,倒不算多。这一季,也还算温柔。

有事回城,沿途尽是铺开的玉米,远远看去,金灿灿地占满了路肩。

有老乡赤着脚,手持木耙,一遍遍翻动着,让每一粒玉米都能迎风呼吸,散去湿气。

宽阔的马路上,只留下窄窄两条车道,其余都让给了玉米。就算没有太阳,也依然要完成这场“晒”的仪式。

在这片并不富饶的土地上,“晒秋”晒的,或许不单是庄稼,更是人心里那一点不肯熄灭的盼望。

曾在别处见过的晒秋,篁岭的辣椒红遍山崖,徽州的菊花铺满院落,那是一幅幅美景,叫人看了满心欢喜。

想起古人的秋天。他们也在这个时候,于霜降前后“筑场纳稼”,把黍、稷、稻、粱铺满房前屋后。

《诗经》里说:“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那不仅是农事,更是与天地同步的生活节律。

王维也曾轻吟:“农家晒粟桑麻暖。”那时的“晒秋”,是安稳,是岁月静好的底色。

而如今,在这片多雨的土地上,晒秋不再只是诗意的展示,它成了一场与潮湿、与时间的角力。

我们晒的,是果实,也是一年的寄托;是生计,也是一种不肯放弃的认真。

或许,晒秋从来就不只是农事。它是人与天地的对话,是收成与时间的商量。

古人晒的是丰饶与感恩,而我们,在这阴雨绵绵的日子里,晒的更多是一种坚韧。

哪怕没有太阳,也要在风中,把这一季的辛苦,慢慢晾干。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我的第二本散文集《人在他乡》即将由中国科学文化音像出版社出版,届时亚马逊,孔夫子旧书网,扒书网,旧书网,布衣书局,...
    林建明阅读 2,806评论 0 30
  • 文丨豫D双人舞 秋分之后,秋色愈深,秋意愈浓。 作为家里唯一的劳力,匆匆吃过午饭,我就急急骑车出了拥挤的县城。 城...
    豫D双人舞阅读 6,495评论 36 112
  • 当第一个村里人走过,脚步唤醒清晨,当突突的拖拉机声惊扰了美梦,当夜色把光明依次还给大地,远山,新的一天开始了… 床...
    云中书诚阅读 936评论 0 2
  • 初秋头几天的云是非常厚实的,压的也低,像牛仔料做的大被罩,把天豁开,又“嚯”地压下来,水银一样压在北方山村起伏的瓦...
    甲申主编赵其琛阅读 4,256评论 4 45
  • 当秋风吹过田野,正是乡村最忙碌的时候。徜徉乡村,不时看到农家在忙于晒秋,撞入眼帘的那一幅幅五彩斑斓的晒秋场景,让人...
    修行ing阅读 1,625评论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