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最浪漫的事是读书,但要看读什么书了。读完张爱玲这本《倾城之恋》,真是浪漫不起来,反而会有着些许的压抑与纠结。放下,拿起,再读,所以断继续续看了好久终算读完。
及至后来看王小波将张爱玲的小说归于幽闭类型的小说,描写的都是烦心事,或者当媳妇,被人烦;或者当婆婆,去烦人;或者自怨自艾;或者顾影自怜。总之,把囚笼和噩梦当作一切来写,总是在不幸之中品来品去。
小波表示不喜欢。我虽还不至于不喜欢,但也似乎有所认同小波的评价。
回到书本身。张爱玲这本《倾城之恋》收罗了16部中短篇小说,包括:《金锁记》、《倾城之恋》、《红玫瑰与白玫瑰》、《茉莉香片》、《沉香屑:第一炉香》、《沉香屑:第二炉香》、《琉璃瓦》、《心经》、《花凋》、《封锁》等。
知道这世间张迷很多,他们必读得比我细致比我认真。只是粗粗看完,姑且谈谈个人几点粗浅的感知:
1.小说多数围绕旧世没落的大家庭描写
相信这些都是张爱玲自身熟悉的成长环境,所以拿捏十分到位。
众所周知张爱玲系出名门,祖母是李鸿章之女,祖父是清末名臣。但到她这代就成了最后的绝响,乱世终结了。
她的童年是黑暗的,被母亲抛弃,母亲去了欧洲,父亲还扬言要杀死她,剩下她和弟弟在父亲和后娘的监管中成长。
她的敏感天性让她充分感知了没落乱世中的一切,就形成了她的小说基调,道不尽繁华都市下的满目苍凉,温柔富贵中的凄情哀婉。
2.小说中的男人与女人
小说中的人物,若是男性,多数是浪子、不当责、不成气,吃喝嫖赌却无所不能,也都是娶了白玫瑰则想红玫瑰,或娶了红玫瑰想白玫瑰。或者“有钱的时候在外面生孩子,没钱的时候在家生孩子。”少有正面积极的形象。
若是女性,则是“结婚机器”,她们的爱情婚姻纯粹是谋生手段,是求生的筹码。“女人一辈子想的是男人,念的是男人,怨的也是男人。”由于多是出身大家闺秀,虽家庭日趋没落,也只能顺从媒妁之言,为了门当户对。而少有自由恋爱者,也多数遇人不淑,最终连生存都无望。
男人的生活都是一场荒诞的闹剧,女人的生活则是一出冗长的悲剧。
有时觉得张爱玲更残酷,她先叫人们生出一点希望,觉得这人生似乎尚有些有趣的地方,可转眼间就将它象肥皂泡一样捅破,空留给人一个尴尬的念想。
读张爱玲的小说,就这样爱恨交加,看她如何将美好的事物破坏了给我们看。
张爱玲的笔宛若金针,貌似漫不经心地描龙绣凤,实际上却将字字句句都刺在了你的心上。
3.张爱玲盛名背后的孤寂
再看张爱玲个人婚姻情感,慨叹也只有张爱玲才可以同时承受绚烂名声与极度的孤寂。
在1945年出版的《文化汉奸罪恶史》中,张爱玲榜上有名,这多多少少拜胡兰成所赐。张爱玲与胡兰成相识于1944年,分手在1947年,只有短短三年,却是张爱玲一生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而第二次婚姻,36岁的张爱玲与65岁的赖雅产生了忘年之恋,两人相识于1956年,但1967年赖雅逝世。
最终在美国深居简出,与世隔绝,孤独离开,终年75岁,被发现的时候她已经过世一个星期,让人唏嘘不已。
对于张爱玲来说,爱情只要欢娱静好即可,无所谓对与错,爱过然后萎谢,活到哪里算哪里。
“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
“生在这世上,没有一种感情不是千疮百孔”。
张爱玲出生在这样的时代,这样的家庭,是没有选择的。
她的个人身世,也如同她小说中的人物,一个悲剧的人生,一个诡异、悲凉、凄惨的人生。
正如张爱玲自己说,我不断地舔着伤口,舔着舔着对伤口也有感情了。
所以这个伤口就伴随她一生,永远永远伴随她,永远永远地出现在她的作品里面。
而张爱玲超然卓绝的才情与敏感细腻的天性又成全了她,让她的作品一直活在后世,其人其文也都是一个不朽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