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以党内法规形式为基层减负立下制度规范。形式主义与官僚主义如同附着在基层工作上的顽疾,让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步履维艰。唯有以钉钉子精神持续整治,才能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把精力真正用在为民服务上。
基层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和服务群众的“前沿阵地”,基层负担轻重直接关系民生福祉与治理效能。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向形式主义开刀,为基层松绑减负。现实中,不少基层干部深陷文山会海、报表材料的包围,在迎检考核、留痕管理中消耗大量精力,难以专注于实际工作。为基层减负不仅是对基层干部的关心关爱,更是激发基层活力、推动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需要从思想根源、制度机制、监督执行等多维度综合发力。
筑牢思想根基是整治形式主义的前提。形式主义的本质是政绩观错位,根源在于部分干部脱离群众、脱离实际。一些干部把“痕迹”当“政绩”,用“材料好看”代替“工作抓实”,说到底是初心使命的淡化。必须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引导党员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从思想深处摒弃 “重形式轻实效”的错误倾向,把为民服务的宗旨落到具体行动中。
抓实源头治理是减轻基层负担的关键。基层负担过重,很大程度上源于上级部门的工作作风与方式问题。有的部门 “拍脑袋”决策,只提要求不给指导;有的热衷“面子工程”,把展板台账当成果;有的缺乏统筹协调,“政出多门”导致基层重复劳动。整治形式主义必须从“关键少数”抓起,推动上级机关转变作风,加强工作统筹,减少不必要的考核检查,坚决杜绝“以文件落实文件”“以会议落实会议”的现象,让基层有更多精力抓落实。
强化监督闭环是巩固整治成效的保障。形式主义具有顽固性,稍一松懈就可能反弹回潮。要建立常态化监督机制,加强对减负措施落实情况的跟踪督导,对那些依然搞形式主义、增加基层负担的行为严肃问责。同时健全典型案例通报制度,通过曝光反面案例形成震慑,推动整治工作从“治标” 向“治本”深化,确保减负成果真正惠及基层。
形式主义的危害不止于基层工作,在教育、社区、企业等领域同样突出。学校里,教师被各类表格、打卡任务挤占教学时间;社区中,过多的宣传标语、留痕要求让服务变味;企业内,冗长会议、过度考核消耗员工精力。这些现象不仅浪费资源,更会助长敷衍心态,影响社会运转效率。
整治形式主义是一场持久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只有每个人都树立务实作风,从自身做起拒绝“表面文章”,才能让工作更高效、生活更充实,让基层减负的成效真正转化为群众的获得感与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