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时,精读引领课——《丁香结》+《广玉兰赞》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联系上下文、查阅工具书等方法理解不懂的词语和含义深刻的句子。

2.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来理解、感悟丁香结的象征意义。

3.品味、积累文中优美、富有哲理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导入新课

1.导入:在单元预习课中,我们已经对《丁香结》一课进行了初步的学习,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这篇课文。

2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课文描写了丁香哪几方面的内容?

课文前半部分写了丁香花的颜色、香味、形状,以香花陪伴“我”的写作,课文后半部分写了由丁香引发的联想。

(二)紧扣重点,精读得法

1.自主阅读,感受丁香之美

同学们,请仔细读课文,想一想:作者笔下的丁香有怎样的特点?

(1)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画

(2)全班交流,教师点拨。

预设一:城里街旁,尘土纷嚣之间,忽然呈出两片雪白,顿使人眼前一亮,再仔细看,才知是两行丁香花。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教师小结:这段文字主要写了丁香的颜色,通过和街道、尘土的对比以及人们看到丁香以后的表现,表现了丁香“洁白”的特点。

预设二:月光下白的潇洒,紫的朦胧。还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非桂非兰,在夜色中也能让人分辨出,这是丁香。

教师小结:丁香的气味很独特,淡淡的甜香,作者就是抓住丁香这一特点来写的。

2.产生联想,体会丁香之魂

过渡:在作者的笔下,丁香花色洁白、香气幽雅、充满生命力,遮掩着她的窗,照耀着她的文思和梦想。请找出作者联想和想象的句子,谈谈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1)品读句段,领悟内涵

出示文字:古人诗云:“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在细雨迷蒙中,着

了水漓的丁香格外妩媚。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①指名读。

②教师范读。

③学生思考:雨中的丁香有什么特点?作者为什么说“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你感受到了什么?

教师小结:由诗句想开去,很自然地就过渡到了丁香结,也便过渡到了抒情,其中“联想”是纽带。关于丁香的诗句还有很多,请大家课后读一读文后的“阅读链接”

(2)认识丁香结,感悟精神。

出示文字:丁香结,这三个字给人许多想象。再联想到那些诗句,真觉得它们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了。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

学生小组讨论:丁香结代表着什么?作者由此想到了什么?

小结:丁香结代表着愁怨,而丁香结年年有,预示着人生中的问题也解不完,正因为有这解不完的结,人生才多姿多彩,表现了作者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

3.从内容想开去,总结方法

丁香代表着一种生活的态度,你觉得生活中还有哪些植物具有象征意义?你从它们身感受到什么品质?有什么启发?

(1)学生思考,小组交流。

(2)全班汇报,教师点拨。

教师小结:我们刚才学习了《丁香结》这篇文章,“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我们读到丁香,知道丁香在作者眼中是雪白的,带着甜香,作者借丁香结表达了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由丁香,我们会想到其他的一些植物,它们也有象征意义,也代表着某种精神。我们在以后的写作中也可以借鉴这种写法。

(三)拓展阅读,迁移运用

过渡:同学们,通过《丁香结》一文,我们学到了一种新的阅读策略,那就是“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联想到我们的生活,联想到其他事情,与作者产生共鸣,这样可以很好地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下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六上1《触摸自然》中《广玉兰赞》这篇文章,思考:广玉兰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里体会出来的?

1.自主阅读,圈点批画。

2.小组讨论,阐明观点。

3.全班交流,教师点拨。

小结:同学们,通过学习这两篇文章,我们明白了植物在人眼中是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的,作者可以借助植物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还学习了一种阅读方法,即“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这样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