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言行背后的感觉比我们做了什么或说了什么更重要。我们做了什么永远不如我们怎么做的更重要,我们的行为背后的感觉和态度决定了我们会怎么做。
当一个人问你,你从这件事中学到了什么时,既可以用一种责备和羞辱的腔调,也可以用一种表达同情和兴趣的语气,他既可以营造出一种让人感到亲近和信任的气氛,也可以造成一种疏远和敌意的气氛。令人奇怪的是居然有那么多大人相信,在他们制造出距离和敌意而非亲密和信任之后。他们能够对孩子造成积极的影响,(他们真的相信吗?还是他们想都没想就那么做了?)
我们说话的语气往往能最准确的表达出我们言语背后的感觉,羞辱的语气违背了相互尊重的基本原则,还会把本来的“逻辑后果”变成无法达到长期积极效果的惩罚。
大人有必要放下该放下的
停止旧有的思维习惯;
暂悬习惯式的“评判”,以新的视角观察;
使注意力转向,从他人的角度感知,从整体感知;
与静默的源头以及想要生成的未来建立联结;
澄清愿景和意图;
联结 心 脑 手,通过实践探索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