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被一个朋友邀请到家里喝茶,看她行云流水般地温杯、置茶、注水、出汤、分茶,那专注而平静的神情深深地感染了我,从此便开启了自己的学茶之路,报了很多班,上了很多课,有理论,有实操,乍见之欢,久处不厌。
也曾为茶器着迷,为茶的等第着迷,闲暇之余,跟朋友穿着素色的布衣长衫,在茶城、茶博会流连忘返,掏空了钱包,把家里的柜子填得满满当当。也曾为茶文化的深厚而着迷,入了很多与茶相关的书,时时翻阅。每每聚会,也颇为讲究地布置茶席,氛围感、仪式感,一个都不能少。
如此这般,便欣喜地以为,这大概就是爱茶人的模样吧。如今想来,实在好笑,终究是肤浅了。
茶,无论是“柴米油盐酱醋茶”里的茶,还是“琴棋书画诗酒茶”里的茶,茶就是茶本身,如何待茶,是物还是文化,都是由我们的心性决定的。所有的外在,都是表现形式,茶的内在才是永恒,代表了中国人独有的精神追求:和,以茶雅志,以茶修身。
真正的爱茶是将茶融入生活的日常, 外在,是一种生活方式,内在,是一种精神内核。心里有乾坤,即便拿着旧搪瓷缸子泡茶,也能喝出人在天地间的意境。当然,我并没有冒犯陆羽的意思,他在《茶经》中所著的“水为茶之父,器为茶之母”是客观存在的科学事实。
其实,我只想说,茶,就是雅俗共赏之物,茶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经历了唐宋的鼎盛发展,明清的化繁去简,到如今受到咖啡的冲击,似乎很难复兴出历史上的盛况。好在,总有些人凭借一腔热情和热爱,做起了新时代茶文化的探索者和传播者。
唐公子,原名唐建平,做过重点中学的老师,也曾入职于法国时尚媒体集团,因为十多年前在武夷山邂逅的一杯大红袍,乍见之欢,从此义无反顾地走上了茶之路。
他将这些年去过的山、喝过的茶、遇见的人、读过的书,用过的器......化作一本充满诗意的书《美,从一杯茶开始》。初遇此书,以为它讲的是茶形茶汤之美、茶席茶器之美,其实不然,再次感慨自己终究还是肤浅了些。
美,从一杯茶开始,茶是起点,是载体,而不是全部。
本书分为四章: 茶汤中的时间美学、茶汤中的空间美学、茶汤中的乘物美学、茶汤中的游心美学。全书洋洋洒洒三十余篇,没有一篇是专门讲茶的,也没有一篇是专门讲美的,却又让读者无时无刻不感受到茶所带来的大气之美、沉静之美、禅意之美,是我们中国人灵魂里所钟爱的那种诗和远方。
在书里,跟随作者的脚步,去苏州的东山,去北京的法源寺,去古城徽州,去日本京都,去越南清迈,去首尔柏林,每到一个地方,总会爱上一些茶,遇见一些人,看到一些景。那斑驳的石阶路,那古意盎然的庭院,那从南方寄往北国的一枝梅,那各朝各代的精美器物,全都充满了生命力,字里行间都是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思考。
到底是个真正的茶人,光是看他的文字就有一种宁静致远的感觉,散文式的笔触,加上引经据典、信手拈来的诗句,一切都恰到好处,“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读着读着仿佛时间静止了,又彷佛沉浸于一个安静古老的世外桃源。
毛姆说:“在庸常的物质生活之上,还有更为迷人的精神世界。” 我想,作者借茶传播中国的文化之美,也是借那些同样爱茶的朋友,向我们展示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和中国式的浪漫生活。
这些朋友中,有热情洋溢的摄影爱好者,有隐居山林的一音师,有寺院的主持,有一见如故的店主,所有的遇见都由一杯茶展开,真诚、沉静、热烈。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果然是:懂得,比慈悲更重要。他们看上去是不同的,各有各的生活方式,他们又是那么的相同,每一个人都在纯粹地践行自己心中的理想,诗意般地安居在大地之上。当然,也包括作者在内。
所以,茶之美,本质上是人之美,是人精神世界之美。缘起缘灭,无论是惊鸿一瞥的人,还是长相陪伴的人,他们的出现都是生命的启发或者提醒。借作者之言,愿我们能在一盏茶汤里,所遇皆美,所遇皆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