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上一本书《忏悔录》很难读,因为好多文字你都必须细细品味,细细咀嚼。一铲一铲的去掘开阻挡洪流的堤坝。现在读《美的历史》,我遇到了同样的问题,不过我不再深陷在文字中了,而是陶醉在各种图片中。建筑,绘画,每一幅图片都意义非凡。
今天我浅谈一下古希腊人的审美理想。先从这本书的古希腊开始讲起,古希腊的时候还没有真正的审美意识。最早有记录的荷马史诗提到特洛伊战争是因为特洛伊的小王子帕里斯偷走了希腊国王莫奈劳斯的妻子海伦,而海伦是希腊最美丽的女子。
这是古希腊(也是整个西方美学史)第一次提到“美”的概念:“一切令人愉快,引起悦目或吸引眼神的人或事物,皆谓之美。”虽然我们在《西方美术史》中对美术的记载是从原始社会人类洞穴的壁画开始的,但真正意义上的审美则是发源于古希腊。因为原始社会那些洞穴壁画是为了巫术和仪式,而并不是为了审美而创作。最有理想主义的艺术,非古希腊莫属。因为古希腊的艺术具有一个很典型的特征:他们将千姿万态的活生生人体综合,从中寻找一种理想的美。并且,形态之美还要与灵魂之善合一,这才是希腊审美理想的最高境界。既要具备形态之美,还要注重灵魂之善,他们如何将二者相合一的呢?
形态之美:古希腊审美与数学的关系提到数学,要介绍一位观念比较鲜明的人物:毕达哥拉斯。毕达哥拉斯希望将复杂的无限简化至一个有限之物,由于他多处游历,接触过埃及人的数学思想,于是他往数学中寻找能限制现实、赋现实以秩序、使现实可解的规则。这就是他万物源于数字的思想,并且他还主张了“美学/数学”的宇宙观:万物因其秩序而存在,因其为数学定律之实现而有秩序。数学定律既是存在的条件,也是美的条件。最有代表性的是他将宇宙解释成一部以数学为规则的天体音乐:他说,这是行星产生的天阶,各个行星环绕轨道的琴弦,产生一个声音,这声音的音高取决于各行星与地球的距离,也取决于各行星运行的速度。这套系统发出的是最甜美的音乐,鲁钝的人则无法听到。
灵魂之善:古希腊审美与神学的关系在古希腊审美的构成中,一方面是那些用感官感觉的层面,另一方面,灵魂和人格也扮演重要的角色,而这些特质需要以“心”眼而非肉眼去感觉。古希腊人认为:上帝所造的宇宙是由一个神圣原理所维系的万物彼此协同的秩序。神圣原理即灵魂、神意、命运。而德尔斐神庙墙上的四则圭臬:“至美即至公”、“遵守界限”、“毋骄傲”、“毋过度”,则表达了他们的审美意识的规则。因此,除了“正义”的特质,古希腊的美,还被赋予“秩序”的规则。所以,你看古希腊的艺术作品, 多数都是以人体的形式表达平等的人性,而不是对权威的歌颂。和谐:对立中的共处平衡阿波罗是德尔斐神庙所现四条圭臬的守护神,德尔斐神庙西面墙上画有缪斯群像,阿波罗即在其中。但是,与此相反的一面,即德尔斐神庙西侧(追溯至公元前4世纪),画戴奥尼索斯像,戴奥尼索斯是不受羁勒、破坏一切规则的混沌之神。毕达哥拉斯也认为,两个对立事物之中,只有一个代表完美:奇数、直线与正方形既善且美,与之对立者代表错误、邪恶、不谐。但是,在对待这种对立的处理中,赫拉克里特)提出一个不同的解决之道:如果宇宙包含彼此似乎不能兼容的对立事物,如一对多、爱与恨、和平与战争、静与动,则实现和谐的方法并非消灭对立其中的一个,而是让两者在一种持续不断的紧张中并存。和谐不是没有对立,而是对立物之间的平衡。两个对立实体彼此平衡的观念由此诞生,这些特质转移于视觉关系,就是对称。对称成为古典希腊艺术的至高审美原则之一。
在书的后面,作者就对称之美谈了好多,无论是人体艺术还是建筑绘画都体现了对称之美。其实对称美在东方文化中体现非常多,中国的建筑艺术,园林艺术,平时的衣着服饰都能体现对称美。在读艾柯的作品时,你会发现有好多东西和东方艺术不谋而合,又有好东西相背而行。总之你要本着开放的心态 去接纳,同时要结合自己的价值观取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