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作者 | twinsujs
本篇编辑 | 董小姐
插图来源 | 炒鸡兽
当值编辑 | 玄鹤
今日导读
马上就要9月了,随着开学的日子逐渐临近,对郁金香很多家长而言,内心未免又开始了新一轮的纠结:我的孩子究竟能不能背上书包、进入学校?还是继续蜗居在家,持续躺平?
看着孩子休学在家无所事事,还有那低头不见抬头见的各种一地鸡毛的琐碎,家长心中的嫌弃感不免会袭来,我们嫌弃孩子在家作息无度、日日颓废,我们嫌弃孩子不洗澡、不外出,每天不是玩手机就是玩电脑.....
这种嫌弃,往往夹杂着深深的失落、不甘、无奈和痛苦,不仅折磨着孩子,也折磨着家长自己。面对这种境况,家长究竟该如何做?
希望这篇来自郁金香辅导员老师的深入思考之作,能够帮助你抚平内心的焦虑,找到正确前行的方向。
由一部电影引发的思考
最近,我看完了一部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因为太压抑晦涩,这部电影我看了整整三天,如果不是想极力探索一下女主人公松子心理冰山下的一角,我真心看不下去。
正如电影名字一样,松子一生都在被嫌弃。她遇到过5个男人,却没有一个是好人;她和家人断绝关系,跟男人同居又被抛弃;她做浴池女郎,杀了合伙人,进了监狱...这些种种不堪经历,都是这些渣男带给她的,可她还是选择待在他们身边,就为了抓住那可怜的一点点爱,正如她自己说的:“打我也没关系,两个人一起,总比孤单的好。”
我认为,松子一生悲剧的根源在于,她童年爱的缺失,导致了她成年后心灵的瘫痪,她被深深囚禁在心灵的监狱中,暗无天日地耗日子。于是人生、爱情、婚姻以至于家庭,就在这样的阴霾中被肢解、被洞穿、被消散。
一个人就好比一颗种子,种子的成长,需要阳光、水等营养。而人的成长,除了需要物质营养保障基本的生命力,更需要被无条件接纳、被重视、被肯定、赞美和认同。而这些心理营养,正是我们获得人生快乐幸福的最底层代码。
或许我们可以扪心自问一下,我们给到孩子这些营养了吗?或者就着标题问问自己,我们的孩子生病了,我们嫌弃过他们吗?
在电影中,父亲把温暖和关爱都给了小女儿:松子的妹妹久美子,因为妹妹常年生病,久卧病榻。松子看到的,永远是父亲担心妹妹的那张冷漠或面无表情的脸。
在与爸爸送妹妹去医院检查后唯一的一次单独相处中,松子偶然发现,当自己学小丑做鬼脸时,爸爸被逗笑了,爸爸冲她笑了!从此以后,这个大多数女孩都不会做的小丑表情,成了松子的招牌表情,无数次的出现在她原本漂亮的脸上——在她想要取悦爸爸的时候,在她成年后被辱骂欺凌,想要取悦他人的时候。
松子的内心从早年起便从未被满足过,未被满足的,则永远挣扎!
纵观松子的一生,是被人嫌弃的一生,一生受伤,一生想爱。
我们一边剪掉孩子的翅膀
一边嫌弃他无法飞翔
巧合的是,我在参与陪伴者培训、重读《回到人间》这本书时,居然发现,书里聊到的内容,与我观影后的所思所想不谋而合:
高发情绪障碍孩子家庭的几个特点:紧密性和支持性差,参与互动少,批评拒绝水平高,这些表现,与孩子抑郁的发生密切相关。
父母敌意和苛刻的纪律,以及冲突性的家庭行为容易导致孩子出状况。特别是专制与忽视型父母(例如经常被嫌弃)的孩子,常表现为学业和社交困难,易感抑郁。
这也不难理解,由于这些孩子缺乏恰当的鼓励和认可,内心中很难形成自我肯定的力量,内心会相对更脆弱、更空洞,所以容易导致各种情绪障碍的发生。其实越是这样的孩子,越是需要通过外界的认可来肯定自己,而不是总被嫌弃!
阿德勒曾说过:“幸运的人一生被童年治愈,而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每位父母都想给孩子全部的爱,但却很少思考爱的方式是否正确。
在现在的很多家庭里,孩子不愁吃穿、生活富足,这让父母认为自己对孩子的爱非常完美。但事实往往是:在某些意想不到的地方让孩子遭受了创伤,比如过于重视成绩而忽视孩子内在的情感需求,对孩子面面俱到衣食住行照顾妥帖的背后,是父母满满的控制欲。
这种让孩子沿着大人铺设好的道路一路到底的教育模式,或许也是承袭家长们的父母辈对他们的教养模式,然而,严苛的长期控制,会损害孩子的自尊、情感和对生活的热爱。
而恰恰,纯粹的情感忽视是看不见的,因为它很少有身体上的反应或是可见的迹象,如此量变引起质变,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家长在某一天忽然发现,我的孩子生病了,内在没有力量了,上不了学了。却殊不知,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家长一边剪掉孩子的翅膀,一边嫌弃他无法飞翔。
童年被嫌弃的孩子,成年后一生要用一生治愈
家人们,您是不是也陷入这个怪圈之中了呢?嫌弃是什么?您或许会说,我不嫌弃我的孩子啊?孩子生病了,我们非常努力的带他看医生,做各种康复的尝试,花钱、花时间、心力憔悴……怎么会有嫌弃呢?
深层原因在这里:对于很多父母来说,他们童年早期经历的创伤和情感匮乏,加强了他们的心理防御。不论得到多少滋养,他们都会陷在旧有的防御模式中无法脱身。
他们无法调节自身的情绪,难以处理失望的感受,所以,他们寄希望于孩子的外在优秀表现,来让他们自己的感受好起来。就这样,家长成了孩子,家长需要许多来自他们孩子的服从和积极的反馈,让孩子在心理上来喂养、照顾他们,只有这样,他们的情绪才能保持稳定。
所以,家长们在看孩子的时候,往往看不到孩子身上的优点或者正面动机,反而专挑缺点,这就是嫌弃!
而人在成长的早期所体验到的那些极度缺乏的事物,会在心里形成一个巨大的坑洞,又很少有人能意识到,这种“坑洞”的存在,会让自己被其驱使,穷尽一生,只为填补这个坑洞。无论这个过程当中有多么绝望和无助,也执意要完成。
也就是说,一个人如果在童年时期没有得到他所期待的爱与尊重,成人之后,他就会在向外不断索取的同时,向内否认自己存在的价值。向外索取得越厉害,向内的自我攻击就越强烈。
而期待,通常都是无法被满足的,因为期待是人类试图改造他人和外界的幻想。这也是郁金香一直以来倡导“不期待”的根本原因所在。
当一个人的期待无法获得满足时,无论表现形式为何,其被隐藏起来的潜台词一定是:我是不好的!越想要越得不到,越得不到就越痛苦,而越痛苦,就越想得到。如此,人生就与这个谎言纠缠在一起。
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影片中,松子的一生都在讨好每一个和她在一起的男人,把自己放得很低,毫无尊严,不断的牺牲与奉献,无论对方怎样伤害她,她都会“忠诚”于感情,以此换取价值。甚至留下“生而为人,我很抱歉”这样的遗言……
艺术形象的塑造都来源于生活的真实。无论是故事中的松子还是现实生活中出现心理问题、产生心理障碍的孩子,往往都是不被爱的结果。长期被父母嫌弃、不被爱的孩子,长大后往往很自卑、自我评价低,难以建立亲密关系,难以进入规则,容易做出违背社会伦理道德事情,甚至出现反社会倾向。
一粒种子需要阳光雨露的滋养才会萌芽。可是我们的孩子呢?在本应逐渐走向成年的青春期,一些孩子反而退行在家、不知所措。根本原因在于,孩子所处的社会、家庭的大环境,其情感支持和链接贫瘠匮乏,无法匹配孩子智力、知识迅速增长的需要,使孩子失去了身心合一、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心理营养。
而往往,父母又只有在自己的孩子问题严重到不上学才会猛然觉醒,同时又不知所、措恐惧至极,认为后面无路口走。
其实:任何事的出现都是一个机会,家庭土壤出现了问题,花期没法按时到来,这看似是一个灾难性的事实,实际却是一件包装丑陋的礼物,而里面藏着的礼物你能不能拿到,关键就看你有没有改变自己的勇气。
无条件的接纳,是治愈孩子的良方
被誉为美国最富有同情心的代理父亲的罗杰斯,最喜欢对孩子说的一句话就是——“我喜欢你就是你的样子!”这句简单的话语,却诠释着一个最淳朴的教育真谛:爱即接纳。
罗杰斯认为,每个人都渴望被爱,渴望得知自己是讨人爱的。其实这也正是孩子的心声,他深谙孩子的心理需求,总能找出孩子身上的闪光点,然后借此对孩子表达他的喜欢。
只有我们无条件接纳了孩子,孩子才能真正接受他自己,才能自信地成长得更好。
那么,什么是无条件的接纳?
一个不会爱孩子的父母,通常也不爱自己。嫌弃孩子,潜意识里其实是嫌弃自己!所以,我们无条件接纳孩子的第一步,也是我们改变的最重要一步:首先学会爱自己!
当你接纳包容了自己,你就有了深深的慈悲,明白众生皆苦,学会放下,学会放过,当你松开控制的手,你会发现:被最大程度解放的人只有自己!
当你有了这样的心量,孩子没有达到你的期待,你不会失望,而是认识到孩子有自己的节奏,他也想做好,只是暂时缺时间、缺方法、缺实践。
当你的认知达到这个层次的时候,你就会明白:
❤无条件的接纳,是孩子失败了,你不会数落他没有用,而是陪着他不轻易放弃,直到他再次做成,即使他最后没做成,也没关系。
❤无条件的接纳,是尽管孩子看起来有点胆小、懦弱、无能、自私,你也不会轻易给他贴上标签,而是允许孩子不完美,并关心他遇到什么困难,观念里出现了哪种偏差。
❤无条件的接纳,是不会拿孩子和别人家的比,而是尊重孩子的个性,顺势而为,静待花开。无论孩子怎样摆烂,你也会给他托底,孩子所有好和不好的样子,你都愿意平静接受,你会在心底对自己说:没关系,爱是解决问题的唯一答案!
以往的我们,总是习惯给孩子建立过高的的期望值,在心里为孩子画一幅优秀的肖像,而这幅肖像,往往是孩子拼尽洪荒之力也无法完成的,于是,父母在自己失望的同时,也把失望嫌弃的种子深深地种到了孩子的心里,他没有办法停止爱你,所有他只能停止爱自己、无休止的对自己失望、嫌弃自己,不断地向内自我攻击,这才是孩子会生病的真正原因。
如果明白了这些,再来检视一下自己的期望,会不会有点懊悔?
比如,孩子没生病的时候,我们嫌弃孩子不够优秀,期望孩子高考可以冲进985、211;孩子生病了,没法集中注意力,我们嫌弃他在家作息无度、日日颓废,期望他能去上学。
你嫌弃孩子不理发、不洗澡、不外出,每天就是玩手机、电脑和游戏,你不知道的是,孩子的内心有一个很大的空洞,或许是缺爱,或许是没有被给予选择的权利,他没法做自己,更不知道该怎么弥补那个空洞。
当孩子刚稳定些,拖着沉重的身体去了学校,我们又嫌弃他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期望他能天天坚持。我们的期望总像那小火苗那样,一点点在升腾……
如果还看不明白,下面的逻辑您一定可以看懂:
家长嫌弃孩子→孩子内伤严重、失去力量→孩子觉得自己不够好,自己是垃圾,不配活在世界上→孩子失去了生活的力量、希望、动力→孩子在内心痛苦的煎熬中开始自毁:不吃不睡打游戏,熬夜,不做一切积极向上的事情。
家长接纳孩子→孩子觉得我很好,我配得、我很棒→孩子内心注满希望,动力→孩子开始热爱生活,开始关心自己的外在形象,规律作息→孩子努力为自己争取一个好的未来,开始思考上学的事....
亲爱的读者,看到这里的时候,您前面的纠结还在吗?
不被父母爱的孩子,一生都在证明自己是值得被爱的。无论孩子去还是不去学校,我们都需要接纳的态度!
让我们把爱给足,不嫌弃,就从降低一点期望值开始,给孩子留出一点成长时间吧,允许他慢慢地先从C到B,再从B到A,一步一个台阶。
用郁金香经典的“三不”方法,不要求、不指导、不鼓励,给孩子喘息的空间,也给自己松绑,这样,不仅亲子关系融洽了,也给了孩子不断上进、向好的信心。
爱孩子优秀的一面,是为人父母爱的本能;而爱孩子不完美的一面,才是为人父母爱的真谛。
想要改变?不如就从今天开始,不嫌弃孩子,给足孩子爱和信任,我们的每一点微小的改变,都将带来家庭温暖爱意的流淌。当我们越过谷底,带着孩子走出至暗时刻时,我们会发现,人生之路已经越来越宽。
备注:每个人的体质和病症都不太一样,因此,文章中的治疗方式,仅做参考。给郁金香所有投稿及采编故事,默认可以公开。感谢分享自己抗郁路上的故事。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