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拒绝别人的好意

      我觉得人与人交往中最大的忌讳就是一直拒绝别人的好意。我们有一句古话,叫做却之不恭。这句成语,出自《孟子·万章下》,原文为“却之却之为不恭”。思很容易理解,如果执意拒绝他人的好意和馈赠,这种行为,就显得对人不恭敬。但我发现生活中,很多人其实并不明白这个道理。

        回想起来,我在儿童、少年时代,经常习惯性的拒绝别人的好意。而当我如此做时,却还认为别人会高看我一眼。直到毕业进入社会,遇到和自己有同样习惯的人,体会到被人拒绝好意时的尴尬、不快。此时才明白,原来不接受他人的善意,也是会得罪人的。这种行为模式,在我看来大概出于两个成因。其一是从小所受的教育;其二则要从心理学上讲:这是与他人保持距离的一种方式。

        第一个成因相对比较容易理解。因为不接受他人馈赠,通常与自私成对立面。我们都知道,自私、占小便宜,这种行为是不好的。所以想当然,不接受他人的善意、礼物和馈赠,似乎是无私的表现,体现了自己道德的优越。回想起来,我在儿童时代,当拒绝叔叔阿姨们礼物的时候,通常大人们会说一句:这孩子真懂事。这就给我树立了一个错误的价值观念:拒绝他人的馈赠、礼物,不但是有道德的行为,还能赢得别人的尊重。

        当然事实上并非如此。如果对方是发自内心的为你着想,想用礼物表达对你的善意,你的拒绝,通常会给对方带来被轻视的不快感。在潜意识里,人们会这么想:我希望与你交好,而你拒绝了我的善意。那岂不是看不起我?

        那么为什么说,拒绝他人好意,又是一种保持距离的方式呢?这就要从心理学上讲起。每个人或多或少的,都会有一点社交恐惧症。这是对陌生人的防范;这是对双方拉近关系后,可能带来未知后果的疑惧;是对接受他人馈赠,却不知日后如何报答的顾虑。

        我们讲礼尚往来,礼尚往来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让彼此的连接更加紧密。而社交恐惧症,恐惧的来源正在于此。与他人保持距离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人是用冷若冰霜的态度;有人是用调侃、讽刺;而有人是用礼貌客气。这些行为,都是在告诉对方:不要接近我,咱们的关系没那么好。不接受他人的礼物,也是一种方式。在缺乏安全感的人群身上,这点体现得尤其明显。

          尽管即便接受礼物,也绝对不会带来什么不良后果,甚至并不意味着你们的关系拉近了一步。但在潜意识上,还是会不由自主的做出这种拒绝行为。

        我们都在讲情商。其实在我看来,情商这个东西,包含的意义非常广泛。待人接物、与人相处,只是其中很小的一个范畴。不过要做好这一点,却也殊为不易。据我的观察,那些跟以前的我一样,习惯拒绝他人好意的人,通常情况下,他们并未了解到自己的行为,会给人带来不快,甚至得罪别人。反而,他们通常还对自己这种习惯沾沾自喜。而一旦明白了这个道理,绝大多数人也会有意改正。毕竟接受人家的好意,诚恳的向人道谢,并不是什么难事。

        最后再讲一点,什么样的好意应该接受,而什么样的好意,你却应该婉拒之呢。其实这就是要从人际交往和社会经验上来判断。如果对方是真心实意的送你礼物,施以援手,那你就应该接受,即便你并不需要。而如果对方只是客套,仅仅是一种社交辞令,那么你就要了解,此时对方只是想通过这种言辞,向你表达善意。你要感激对方的善意,但却不要接受对方的建议。否则就会留下一个没有眼力价、情商低、爱占小便宜的印象。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