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七郎»是«聊斋志异»中比较让人意难平的一个故事。
讲的是义士田七郎为报富绅武承休的知遇之恩,搭上自己一条命的故事。
其实在中国古代,这种“士为知己者死”故事不少。
比如荆轲刺秦,比如专诸刺杀吴王。
最惨烈的是豫让,为了刺杀赵襄子,抛妻弃子,毁容吞碳,还是没能刺杀成功。最后砍了赵襄子的外袍三剑,然后自杀来报答智伯的知遇之恩。
这样的故事之所以让人觉得意难平,是因为对于真诚的人来说,善意成了束缚与逼迫。
很多时候,我们对别人的恶意或者过分的要求,很容易说不。
但面对别人的善意,即使觉得受之有愧,也不知如何拒绝。
殊不知,“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他人给予的善意,我们总需要以另一种方式还回去。还不掉的部分会成为束缚我们的罗网,让人寸步难行。
即使是接受善意,也要量力而行。
01.敢于拒绝善意
富绅武承休,喜欢结交名士,听说田七郎是个有本事的义士,就带着厚礼登门拜访。
看到田七郎生活贫困,武承休就想送他钱财让他养家。
田七郎的母亲知道这件事后,严词拒绝了武承休的好意。
田七郎不解,问母亲为什么不接受武承休的善意。
田母回答,你平白无故得了人家那么大的好处,就得回报人家。咱家又没有等价的东西跟人家交换。那就只能等别人遇到大麻烦的时候去帮忙,搞不好就会给自己惹祸。
田母的睿智令人钦佩!
很多时候,我们面对别人的善意,总觉得却之不恭。殊不知,人与人之间,最讲究的便是礼尚往来。接受了人家的善意,便欠下了一笔人情债,总要还的。
而有些人情债,太重,还起来可能让我们损失惨重。
看不透这一点,不舍得拒绝也好,不好意思拒绝也罢,早晚要付出代价的。
02.没有边界感的善意,令人生厌
在母亲的提醒下,田七郎一直对武承休的好意坚辞不受。
武承休反而因为田七郎的推辞,更欣赏他了。眼看武承休不接受自己的好意,又换了个方式,说要买田七郎的兽皮,给了他一笔钱。
田七郎给武承休送货的时候,被强留下吃饭喝酒,喝多了又被留宿。
武承休还趁机给田七郎做了套新衣服,怕田七郎不收,还把田七郎的旧衣服给做成了新衣服的内衬。
田七郎无奈,只能接受了新衣服。后面就经常给武承休送些猎物,但是武承休再约他到家里吃饭,田七郎就怎么都不肯去了。
武承休的这种所谓“善意”,其实非常缺乏边界感,带着点自作主张,强人所难的意味,令人心生不快。
田七郎无疑也是不喜欢这种善意的,所以选择了疏远武承休。
我们的身边,也有这样的人。自作主张得“为你好”,却根本不顾我们的意愿。
如果我们拒不接受,或者表现出不满,他们大约还会愤愤然说我们“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
其实,这种没有边界感的所谓“善意”,从本质上来说,不过是对方高高在上的支配欲的一种表现,与对别人横加指责,说三道四没什么区别。
对这样的人,划清界限,敬而远之或许是最好的选择。
03.不要欠下太重的人情债,或许会变成灾难
后来,田七郎和别人争猎物,失手打死了人,被官府抓走了。
武承休得知后,花钱帮他上下打点,终于将田七郎救了出来。
这份恩情,田七郎不能不认。
为了报恩,田七郎终于答应给武承休做侍卫。
后来,武承休的仆人林儿,想要调戏武承休的儿媳妇,被人发现,逃跑了。
武承休很生气,让人去抓林儿,林儿却被当地的官府保护起来。
田七郎知道后,潜入官府,将林儿杀死了。
武承休正开心讨回了公道,却被当官的诬陷杀人,将他和老父亲都抓到官府打了一顿,老父亲被打得只剩下一口气。
武承休的儿子散尽家财,才把武承休救回来。
田七郎得知消息后,潜入官府,将当官的父子都杀死了,自己也自杀了。
田七郎因为行事鲁莽,身陷囹圄,不得不接受武承休的救赎,这也让他欠下了难以还清的人情债。
就连田母都说,他的命是武承休救的,以后就属于武承休了,不再属于自己。到最后,田七郎也果然用命还了武承休的恩情。
我们无从猜测田七郎赴死时的心情,但作为一个有良知的普通人,这无疑是一个两难的选择。
对自己有救命之恩的恩人落难了,而自己有能力替他报仇。不出手,良心难安;出手,自己的命要丢了,还要将年迈的老母亲独留世间。无论怎样选,都是一场灾难,良心的或者身体的。
但田七郎本可以不用如此为难。
当他与人发生冲突时,如果能控制情绪,不要背上人命,那么后面的事情,他本都可以置身事外。
除了少数情况下,遇到缺乏边界感的人,自以为是地强加给我们所谓的“善意”,大多数时候,我们之所以欠下巨大的人情债,往往是因为自己行为不当,让自己陷入困境,不得不接受别人的善意。
就像欠债要还一样,欠下人情债同样要还。巨额的债务会让人不堪重负,巨大的人情债也会让人陷入不断的麻烦之中。
与其为了人情债烦恼,不如谨言慎行,遇事三思,不要让自己麻烦不断,也就不会求助于人。
04.
田七郎的遭遇令人唏嘘,但最终让他万劫不复的,是他的冲动行事。
不是说不能有礼尚往来,而是你接受的善意,一定要在你能承受的范围之内。否则,偿还善意的代价,可能让你后悔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