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会纳闷:我对孩子发出的期待是成为卓越的人,这是积极的预言哪,但为什么我的孩子却非常普通,甚至是失败者?
这是因为,虽然你在意识上认为自己给了孩子正面的期待,但在潜意识里却给他传递了负面期待。
譬如,有位悲观的父亲,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乐观的,但每当孩子悲观的时候,父亲就会说,你怎么这么悲观,你为什么不能乐观一点呢?
这种意识层面的期待,可能会有作用,但远远不如潜意识层面的负面期待影响大。对孩子来说,他发现自己总是在悲观的时候被父亲注意到,而且父亲总是在贬低他,所以他接受到的期待是,我是不被喜欢的,我是差劲的,于是就很难乐观了。
至于那些期待孩子卓越的父母,也是类似的逻辑:他们很少会真正地鼓励和认可孩子,他们只是在批评孩子不卓越,想通过这样的方式逼迫孩子变得卓越。他们中的多数人会失败,而另外少数人就算是表面上成功了,孩子真的在外在标准上变得卓越了,但内心深处却会无比自卑。因为孩子会认为,父母向他们扔过来的期待还是“你怎么这么差劲”。
所以中国父母集体制造了这么一个称呼——“别人家的孩子”,好像真存在一个永远比自家孩子更优秀、更完美的“别人家的孩子”。
其实,父母们都没有觉知到,这是一种维护自己自恋的行为。他们在打击孩子的时候,会体验到一种感觉:看吧,你不如我,我本来应该生出更优秀的孩子的,他才配做我的孩子,而你,真差劲!这是一种通过打压别人,来满足自己更强的自恋心理。
你可以想象,当父母用这种方式维护自恋时,代价是昂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