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说了几种防御,今天在谈谈其他常见的防御,了解背后原因,正确应对自己的内心~~
隔离
所谓“隔离”是把部分的事实从意识境界中加以隔离,不让自己意识到,以免引起精神上的不愉快。最常被隔离的是与事实相关的个人感觉部分,因为此种感觉易引起焦虑与不安。
情感隔离,正常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以免自己受伤。
•比如医院的医生,面对生老病死,他必须锻炼情感隔离的防御,不然就会卷入太深,影响工作。
但隔离时间过长,容易变傻、变麻木、无情无义。所以,既不能没有隔离,也不能完全隔离。过度(不足、过多)的情感隔离都是不好的。不过,人活着的过程就是一个变得麻木的过程,把自己的身体资源、智力资源、情感资源全部耗尽,人就会死去。与理智化相比,情感隔离是去隔离情感,不让情感出现,而理智化是有情感的,情感是用理智化来表达。
•其他隔离常见的如人死了,不说死掉而用“仙逝”、“长眠”、“归天”,个体在感觉上就不会因“死”的感觉而悲伤或有不祥的感觉。
有时候隔离是保留自己不被卷入,不投入情感,或者不释放情感。
•比如年轻的男孩明明对女孩有好感,但为了避免受伤害,就隔离自己的情感,不释放。
转移
转移是指原先对某些对象的情感、欲望或态度,因某种原因,(如不合社会规范或具有危险性或不为自我意识所允许等)无法向其对象直接表现,而把它转移到一个较安全、较为大家所接受的对象身上,以减轻自己心理上的焦虑。转移是一种初始过程,是升华、象征化的基础。
•比如我有个朋友他有个女儿,朋友夫妻在我们所在城市工作,由于各种经济和人力方面的原因,小女孩由奶奶和爷爷抚养在隔壁邻市,每个周末回家。有一次我看到他们女儿,这个小女孩总是抱着一张很破旧的小毯子,根据她母亲描述,这个小女孩无论到哪,都要带上这个毯子,拿走就哭,说是已经缝补的很小了,但是没办法。我当时就猜测出,小女孩把这个毯子当做了妈妈,因为这个是小时候她和妈妈一起用过的毯子,由于妈妈要工作要离开她,她对妈妈的依恋的情感无法全部的投入到妈妈身上,所以就转移到这张毯子,因为毯子不会跑、不会动,是安全的。
转移有正向也有反向。
•反向的例子,比如某人在公司被领导训了一顿,回到家里没处撒气,就骂了儿子一顿,儿子很委屈,就踢了小狗一脚丫子,小狗很无辜就咬破了男主人换下的衣服,当然这个只是一个网络段子,但很好的说明了转移。
•比如我前面有文章写到,有的人人际受阻了,觉得和人交往很受挫,就把情感投入到养宠物,养植物,这也是一种转移。
正向的转移
•比如曾经看过一个片子,有对上海的夫妇,他们唯一的独子在日本留学因为意外过世,但是他们想到儿子生前建议过他们退休后去沙漠种地,后来夫妻两就把全部的关注点投入到沙漠的绿化中,这也是一种转移,也许可以算是一种升华。
投射
投射是说的最多的一种防御。精神分析学者认为投射是个体自我对抗超我时,为减除内心罪恶感所使用的一种防卫方式。所谓“投射”是指把自己的性格、态度、动机或欲望,“投射”到别人身上。
自我允许了本我的冲动,与超我形成对抗时,为了逃避超我的责难,又要满足自我的需要,将自我的欲望投射到别人的身上,从而减轻罪恶感,得到一种解脱。投射能让别人作为自己的“代罪羔羊”,使我们逃避本该面对的。
•比如一个人总怀疑别人不忠诚,爱撒谎,其实很多时候是他自己总是爱撒谎,爱欺骗别人。
•比如一个学习很勤奋的人,会觉得周围的人都很勤奋,所以不觉得自己的刻苦和努力是特殊的;
•再比如成语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投射也表现在严重的偏见、因为猜疑而拒绝与人亲热、对外界危险过分警觉、对外界很敏感等行为,患有妄想迫害症、洁癖症的病人,亦多采用此机制。被害妄想症是他内心憎恨别人,却疑神疑鬼,无中生有他说别人要杀害他;洁癖症病人,是内心有不干净的感觉,所以总觉得外界的一切都是肮脏的,难以忍受的。
当然,有的投射是可以产生积极美好的效果,比如有些文艺创作的对象,孙悟空、观世音以及一些神话中的人物,都是人们积极美好的投射。
幻想
当人无力处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困难,或是无法忍受一些情绪的困扰时,将自己暂时离开现实,任意想象应如何处理困难,使自己存在于幻想世界,在幻想的世界中得以实现内心的平衡,达到在现实生活中无法经历的满足。因为在幻想世界中,可以不必按照现实原则与逻辑思维来处理问题,可依个体的需求,天马行空,随心所欲,自行编撰。
幻想是一种想象作用,是幼儿必经的生活过程。很多心理学家认为个体所幻想的内容与学习经验有关(随着学习经验的增加而有不同的内容)。
•很经典的是卖火柴的小女孩,她在生命的最后片刻,通过幻想让自己活得温暖、食物和爱,每擦亮一根火柴,就幻想眼前有烧鹅、有奶奶、有温暖的家......
•另外就是典型的阿Q,赵太爷的儿子进了学堂,他在精神上安慰自己:我儿子将来比他阔绰出息多了”
幻想可使人暂时脱离现实,使个人情绪获得缓和,但幻想并不能解决现实问题,尤其是成年人,人必须鼓起勇气面对现实,并克服困难,才能解决问题,而一昧的沉洒于幻想中,有时候会变得“现实”与“幻想”混淆不清时,会显现出歇斯底里与夸大妄想般的症状,而被人耻笑。
认同
在精神分析中,认同作为一种防御机制是指无意识地取他人之长归为己有,并作为自己行动的一部分加以表达。个体无意识有选择性地吸收、模仿或顺从另外一个人(一般是自己敬爱、尊崇的人,或者归属、认同的团体)的态度或行为的倾向,以对方之长归为己有,作为自己行为的一部分去表达,以此吸收他人的优点以增强自己的能力、安全感以及接纳等方面的感受,掩护自己的短处
“认同”始于儿童至青少年期成为主要发展任务。儿童用来学习社会团体态度与习惯,青少年用来找寻自我、肯定自我。因此心理学家们一致认为“认同”是协助人格发展的重要方法。但精神分析学派的说法,“认同”虽是儿童学习性别角色所必须,如使用不当也可能成为一种防卫反应。“认同”意指个体向比自己地位或成就高的人的认同,以消除个体在现实生活中因无法获得成功或满足时,而产生的挫折所带来的焦虑。就定义来说,认同可借由心理上分享他人的成功,以为个人带来不易得到的满足或增强个人的自信。
认同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青少年的追星,模仿自己的偶像,成人世界也有。
•比如认同马云、认同王卫、巴菲特,或者某一领域的专家等等
但是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非常明显,都说龙生龙,凤生凤,孩子就是父母的复制品和镜像,每个孩子多少会向自己的父母认同。
•比如小孩子以大人的口吻教训同伴;
•比如酗酒的家庭,小孩成年后变成酗酒者;
•家教良好的家庭,孩子的品性和前途也差不到哪儿。
但有时候我们发现,孩子成长成为和父母完全相反的品质特性,其实这也是一种“认同”,只是一种“反向认同”。
•比如前段时间我说的《白鹿原》中的鹿子霖的儿子,鹿兆林不像其一般卑鄙、不择手段、投机取巧、好色,正义、正直、对爱情几乎忠诚。
升华
升华一词是弗洛伊德最早使用的,他认为将一些本能的行动如饥饿、性欲或攻击的内驱力转移到一些自己或社会所接纳的范围时,就是“升华”。逆境奋发图强、不自怨自艾,化悲愤为力量,都是一种升华。
•例如:从小喜欢打闹、精力充沛、有攻击倾向的人,借锻炼拳击、摔跤、足球、篮球等方式来满足;喜欢骂人,以成为评论家来满足自己; 上述例子都是一种升华作用;从小大嗓门的孩子,可能可以培养歌唱音乐的爱好......
•比如日本软银的孙正义,说他从小到大都有一种自卑感,因为在一个种族单一的国家里他的家庭因为其韩国血统而感到羞耻。但是他在逆境中奋发图强,将其升华为动力,成就了自己的商业帝国。
•心理学界其实也有很多案例,比如森田、阿德勒,都是将向内攻击的自卑、低自尊,经过升华的防御,从而转向心理学领域,并且有所建树,成就了“森田疗法”,或者有了《超越自卑》的经典心理书籍。
弗洛伊德之女,安娜.佛洛依德(Freud,A。)于1936年发表《自我与心理防卫机制》一书,并于书中将防卫分成十种类型。她认为其中九种防卫常见于神经质的成人与正常的儿童,唯“升华”不管在成人或儿童,都是正常健康的。
升华是一种很有建设性的心理作用,也是维护心理健康的必需品,如果没有它将一些本能冲动或生活挫折中的不满怨愤转化为有益世人的行动,这世界将增加许多不幸的人,世界也将更加的黑暗和不安。
正是人类具备升华这一能力,化干戈为玉帛、将失败视为垫脚石,从而于逆境中逆转,迎来成功和美好。So,多用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