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译文】
孔子说:“用法制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整顿他们,老百姓虽然免受刑法,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整顿百姓,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会使人心归正。”
【我思】
01儒法之争
孔子说:儒家比法家牛!因为法家解决不了的人心问题,儒家可以!
中国千百年来,历朝历代所沿用的主流思想,一直都是法家和儒家。统治者往往用儒家教化天下百姓,来为自己拉虎皮,扯大旗;背地里则奉《商君书》和《韩非子》为宝典,沿用法家思想治理国家。因此有“外儒内法”的说法。
但不管统治者到底用的哪家学说,儒家和法家好像是天然“不对付”:
儒家尚古,法家尚今。
儒家说法家刻薄寡恩,法家说儒家是蠹虫硕鼠。
儒家说人性本善,法家认为人性本恶。
儒家主张礼制。法家主张法制。
儒家主张教化感召。法家主张法律约束。
孟子说,君主的权力来自百姓,只有做到“人各亲其亲,长其长”,天下才能长治久安。
商鞅却来了一句“亲亲则别,爱似则险,民众以别险为务则民乱”。意思就是老百姓都爱自己的父母,那君王的权威到哪去了呢?
到了秦始皇一统天下,法家学说登上统治地位。汉武帝独尊儒术后,虽然实则“汉承秦制,儒表法里”,但在官面上儒家一直压了法家一头。
儒法之争应该到了“新文化运动”后才算结束了,因为儒家和法家学说都被“德先生”(民主)和“赛先生”(科学)干趴下了才算结束。
02德治和法治
这个问题有点大,思考并不深刻。只能举几个例子了。
法家最具代表性的时代应该是商鞅变法后的秦国。变法后的秦国,“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但也存在问题,最大的问题就是人不自由了,一举一动都要小心翼翼,一不小心就会触碰法律红线,从国家到个人,所有的事情就围绕“耕”和“战”展开,维持住的唯一方法就是扩张。一旦停止,内部矛盾激发下,大厦坍塌地极为迅速。
至于儒家的理想社会,只存在文学作品当中。
离现实近一点的就是《山海经》中《海外东经》提到的君子国:君子国在其(奢比尸)北,衣冠带剑,食兽,使二大虎在旁,其人好让不争。有薰华草,朝生夕死。一曰在肝榆之尸北。
还有一处就是《镜花缘》中的《君子国》。书中描绘了一个“礼乐之邦”君子国,此国中,“耕者让田畔,行者让路。士庶人等,无论富贵贫贱,举止言谈,莫不慕而有礼”。在君子国的市场交易中,卖主力争是要付上等货,受低价;买主力争的是要拿次等货,付高价。这个国家的国主有严谕,臣民如将珠宝进献,除将本物烧毁,并问典刑。
后来该文在1991年被翻拍成动画片,讲述的是秀才唐敖考场失意,随妻兄林之洋出海做生意至君子国。当地民风淳朴,好让不易,途中遇一大堂乞丐在珠宝店行窃,唐等将其扭送官府,结果被判双方就地反省。君子国夜不闭户,唐等三人乘夜色出逃。乞丐则选择留下,继续享受。
从秦国和君子国的例子中可以看到法治和德治的问题。法治社会,一切行为有法律约束,只要知道法律,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一目了然,以人性本恶为出发点,快速稳定、规范社会,但却忽视了人心的力量。一有动荡,大厦即倾。而德治社会,道德高于一切,但道德不像法律那么清晰,实行也非常依赖所有人的素质,人人是君子才有君子国,像《君子国》中的乞丐,在我们看来其实颠倒了善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