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研究背景
基层工作是党和政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然而,长期以来,基层工作中存在一些形式主义问题,如过度留痕、文山会海、检查考核过多过频等,严重制约了基层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因此,为基层减负,不仅是对基层干部的关爱,更是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农村基层减负情况时强调:“党中央明确要求为基层减负,要坚决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精兵简政,持之以恒把这项工作抓下去”。破解“小马拉大车”难题,是当前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一项紧迫任务。
二、存在的问题
(一)个别干部思想认识不够全面,制度执行不严格。虽通过宣传教育,制定了整治形式主义、基层减负的制度和措施,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仍有个别干部思想认识不够到位存在打折扣,搞变通,对自己的职责认识不清晰的情况。
(二)人员短缺资源分配不足,让“马”负重前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群众需求的不断增加,基层的工作任务日渐繁重,而我乡人员却没有相应增加,还有空编的现象存在,在资源分配上,无论是资金、技术还是人才等方面,都存在着资源未重点下移的现象,基层缺乏必要的工作经费和设备。
(三)基层党组织建设有待加强,村干部能力有待提升。村党支部书记履行党建第一责任人职责,领导核心,担当表率的作用有待加强,个别成员对承担职责、履职程序及工作进展等情况存在模糊认识。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对村庄建设和村级事务关注较少,导致班子整体年龄结构老化,学历较低,缺乏干事创业的闯劲,带领群众发展经济的办法不多。
三、对策建议
(一)优化工作作风,促进真抓实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持续深化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作风建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首先,要从思想层面入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权力观。基层减负,重在减形式主义、减官僚主义、减层层加码。其次,进一步梳理我乡的职责清单,明确基层单位的具体职责范围,制定详细的“减负清单”和“落实程序”,推动应减尽减、能减必减,通过建立长效机制,牢牢守住精文减会硬杠杠,紧紧扼住基层重负反弹回潮的冲动。
(二)充实基层力量,加大资源倾斜。根据基层工作实际需求,合理增加基层干部人员,充实基层工作队伍。通过招聘、选调等方式,引进专业人才,提升基层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鼓励志愿者、社会组织等参与基层治理,缓解基层人力不足的问题。同时,加大对基层的资金、技术、设备等资源投入,确保基层有足够的资源开展工作。建立资源分配的监督机制,确保资源真正流向基层,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三)加强培训为“马”赋能,破除留痕主义。针对乡镇干部的工作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培训计划,定期组织业务培训和交流活动。通过培训,提升基层干部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增强他们应对复杂工作的信心和能力,提升干部创业干实事的能力,坚决整治过度留痕问题,减少不必要的台账、报表等工作负担,以实际工作成效作为评价标准,鼓励基层干部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为群众办实事上。
(四)建立健全支持机制,强化对基层监督问责。上级部门要加强对基层工作的支持和指导,及时回应基层的诉求和困难。建立问题反馈和解决的快速通道,确保基层在遇到问题时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帮助。加强对基层减负工作的监督检查,对违反基层减负规定的行为进行严肃问责。建立基层减负工作的长效机制,确保减负措施落到实处,防止问题反弹。
(五)全面推行数字化管理,提升基层治理水平与工作效率。面对我国网民规模已超10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近80%且不断增长的新形势,要加强治理智能化水平,推行网上办公,运用互联网、大数据、小程序、智慧平台等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线上治理与线下治理交互融合的治理格局,各部门在办理业务时严格执行流程化、网络化管理,以政务中心无纸化办公系统培训为基础,详细列出业务办理清单,对各村进行业务骨干培训,减少村干部跑腿次数、缩减行政开支,提高办事科学性和准确性,用技术手段加大“马”力、提升“拉”力。
国家的根基在基层、重心在基层、力量也在基层。基层是改革发展稳定的第一线,也是各种矛盾和问题的集聚地,必须抓好基层治理现代化这项基础性工作。破解“小马”和“大车”的失衡问题,要持续采取有力措施,使基层真正从“千条线”中解放出来,有更多时间精力把事业做得更大、把服务做得更优,真正赢得人民群众的认可和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