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自己乐观的ABC
凯蒂已经节食两个星期了。今天下班后,她和同事出去喝酒,吃了点炸土豆片和鸡翅,吃了以后,她立刻感到自己破坏了节食计划,前功尽弃了。
她对自己说:“凯蒂,今晚你的节食努力都报销了。你真是不可思议的软弱,只要和朋友去酒吧就会受不了诱惑而大吃大喝。他们一定认为你是个笨蛋,唉!既然过去的节食都毁了,你干脆把冰箱中的蛋糕拿出来,痛快地大吃一顿算了。”
凯蒂打开一盒巧克力蛋糕把它吃得精光。她的节食计划真的前功尽弃了。
其实凯蒂吃一点炸土豆片和鸡翅和后来的大吃并没有必然的联系,真正把这两件事联系起来的是她对自己为什么吃炸土豆片的解释。她的解释风格非常悲观——“不可思议的软弱”,她的结论也很悲观——“节食努力都报销了”。事实上她的节食并没有前功尽弃,但是她的永久性、普遍性及人格化的解释使她放弃了。
如果凯蒂可以反驳她自己的自动化的解释的话,这件事可以有个完全不同的结局。
她可以对自己说:“等一下,凯蒂,我在酒吧并没有大吃大喝,我喝了两杯淡啤酒,吃了两个鸡翅和一些土豆片,但我没吃晚餐,所以平均起来,我可能只比食谱允许的热量多吃了一点。只有一个晚上多吃一点并不表示我意志薄弱,想想看,我坚持了两个星期,这证明我很坚强。此外,没有人会注意计算我吃了什么,事实上,好几个人都说我看起来瘦了。最重要的是,即使我吃了我不应该吃的东西,我也不应该继续破坏我的节食计划,这样做是没有意义的。最好的方式是不再去想这次犯的错,继续努力节食。”
这就是所谓的ABC模式。在这三章中,我引用了心理学家埃利斯所开发的ABC模式:当我们碰到不好的事件(adversity)时,我们最自然的反应就是不断想它,这些思绪很快凝聚成想法(belief),这些思绪会变成习惯,我们不会意识到我们的这些想法。这些想法并不是待在那儿不动的,它们会引起后果(consequence),我们的所作所为就是这些想法直接的后果。它是我们放弃、颓丧或是振作、再尝试的关键。
I
心理学家埃利斯的ABC模式为:
1 事件引发想法
2 想法导致行为
3 行为导致后果
A1
前两天有个工作跟一个同事协作,我主动发了邮件给他进行沟通,结果他一早上都没有给我反馈,下午的时候领导询问他,听到他说需求不明确,等着客户方来推动,当时就特别生气,觉得这项工作有难度,他不想做这项工作,然后在找借口推脱,然后我想着我也不管,于是那项工作就被搁置了。
后来再做那项工作,就发现其实这项工作没想象中那么难梳理,而且做好了业务能清晰很多,之前之所以被搁置,就是因为不服气的想法,结果没有着手开始梳理,结果浪费了好多时间。
A2
最近朋友好久没联系我,我想可能是因为她之前好几次约我,结果我都有事拒绝了,她想着我比较忙就不来了,那么接下来我就要主动联系她一下,要不然好朋友都生分了,接下来约她周末出去看电影吃饭,刚好也放松一下吧。
我们可以通过调整自己的想法来引导好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