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从数学运算符号的角度看是“-”,而“-”用来表示数字特性时,代表的是“负数”。这样,“减负”从数学学理的层面理解就是“负负”。由之,“减负”就变成了“负负得正”。也就是说,“减负”还包含了另一层意思,即增加负担。乍听此言,可能带有“歪理邪说”的味道。但是,当从感性回归到理性,以平和的心态审视当下的教育现场时,“负负得正”还真的有切中肯綮的意味。
回顾过去的一年,从国家的层面针对学生和老师“减负”的相关事宜的规定既有散点式的文件出台,还专门专项性的文件,针对“减负”有中小学生“减负三十条”和广大老师“减负二十条”,而且为了让这项这项专项治理的政策能够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还针对家长提出一些人性化的要求。从政府的层面看,专门针对某一个行业,及其所涉及的相关方频繁地制定一些政策措施、法律法规,目的很简单,就是希望把压在广大学生、老师和家长身上的沉重担子卸下来,让学生们快快乐乐学习,老师们轻轻松松教书,家长们舒舒心心地生活。不可否认,各级政府围绕教育“减负”所作出的努力出发点是好的。可是,当美好的初衷遇到残酷的现实时,再诱人的前景也失去了色彩,失去了温度。
《减负三十条》是由国务院牵头,九部委联合出台的指导性意见,看见力度之大。而从《意见》涉及的相关方看,学校、家庭、政府、校外培训机构,凡是与教育有直接或间接关联的都被含括进去。《意见》除了明确了各自享有的权利,更指出了必须履行的义务。从三十条涉及的内容看,可谓是事无巨细。有理由相信,如果“三十条”都能够落到实处,学生身上的大山肯定能够被移走。只可惜,“愚公”仅仅存在于列子所写的文学作品中,没有从神话中走向凡间。这样,纵使你“减负”口号喊得响彻云霄,但始终只漂浮在半空中,无法传递到食人间烟火者的耳朵中。无需刻意寻找,随便搜罗一下就可以发现,在“减负三十条”颁布前后,从幼儿园到小学,从初中到高中,每一个受教育者身上的担子非但没有卸下来,反而又进行了加码:幼儿园除了游戏增加了学前入门的文化课学习,有的孩子还增加了《剑桥外语》学习的内容,真正践行了教育应从娃娃抓起的思想;小学生放学跨出校门之后就马不停蹄地走进专门的教室,在班主任或一般科任老师的监督下一头扎进作业中。而随着“小饭桌”的时兴,即使是中午,孩子们也还得埋头书本;初中生除了完成正常的课程,也过起了“比鸡起得早,比狗睡得晚”的生活——天还没有露出鱼肚白的时候以散点的星星为伴到学校上早自习,天色还没有完全黑下去时,草草吃点饭又慌不跌地冲进教室,在发出吱吱响声的白炽灯下开启了晚自习之旅;至于高中生,在高考指挥棒的逼迫下,一年四季没有了界限,一周没有的星期几的概念,机械性地运转。家成为学生的旅店,教室成为他们的家。不同的学龄阶段,虽然年龄不同,心智不同,但在教育这个大框架下,他们都承受着同样的折磨,只不过方式不同,程度不同而已。
“负负得正”在学生身上体现的是残酷,甚至是残忍,在老师身上也不会有多少改观。不过,教师的施压,有的是被动性的,有的则是教师自己给自己增加的。就被动性的看,教师的本业就是心无旁骛地教书。教师的一切活动都应该围绕“立德树人、教书育人”这个轴心转。除此而外,不应该参与其他的事务,不应该被其他的繁杂事务搞得焦头烂额。可是,实然性的与应然性的不可能达成一致,两者间的鸿沟永远无法弥合。非专业性的学习培训,非教学类的会议,非本职的社会性事务;政治生活会,民主生活会,计生工作会,扶贫工作会......林林总总不一而足。除了这些,教师为了提高生活质量,增加收入还要为评职称耗费心血,为了证明自我存在的价值,还要费心思谋求仕途的发展。除了被动性的,有的老师深谙弹簧的原理,潜意识地以为自己的潜力无穷大,所以会主动地给自己施压。这种施压尽管方式不同,但终归的指向都是让自己的人生增值,让自己的钱袋子变得更大更鼓。在这种思想作用下,除了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稍有闲暇,办公室、家里、校外培训机构、其他学校等经常能够看到行色匆匆的他们。在他们的时间日历里,没有了双休日,没有了节假日,也没有了寒暑假。房子一套套,车子换了一款又一款,挺直的腰杆慢慢变得佝偻,步履开始变得蹒跚。
学生因为繁重的课业负担把他们压得步履蹒跚,老师由于追求自我价值的最大化累得佝偻前行。两相叠加在一起,中间留下的缝隙就是家长寄身的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一种普世性的家长对孩子寄予的心理诉求。在当前的社会大环境下,尚且没有更好的方式代替教育的情况下,走求学改变命运是一种普遍的方式。为了让孩子完成自己的愿景,家长们以“在苦不能苦孩子”的心理对孩子的教育可谓是倾其所有。当孩子在学校的时间由于国家的统一要求被缩短后,空出来的时间不是让孩子尽情释放天性,而是想方设法让孩子走街串巷,兴趣特长补习,文化课补习。之所以这样,目的很简单,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种课堂教学的变相转移,不仅仅增加了学生的奔波劳累之苦,也增加了家长的额外劳动负担,既有体力的,也有精神的,更增加了经济负担。为了孩子的教育,有的家长荒废了工作,有的原本和和美美的家庭变成了残缺的存在。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挤压,让很多家长不堪重负。但为了孩子,必须咬紧牙关坚持。
“减负”的词汇义是减轻负担,当把它运用到教育上面时,针对的是沉疴已久的教育负担的拆解。可是,尽管是从国家政府的层面对其作出硬性的要求,但真正面临现实时,白纸黑字有时候有可能就变成了一纸空文。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尴尬,其症结很大程度上是出自教育考核和评价的本身。在考试一统天下的现实境遇下,单一的评价标准就是分数、成绩。有了好的分数、成绩,就有更多选择的机会,就有了出人头地的可能。正是这样,学生也好,家长也罢,都会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不遗余力。治标治本,要改变这种畸形的教育生态,以现有的情形看,建立多元评价机制是较好的一剂药方。(安徽省皖西经济技术学校陈士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