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有女人的地方,就有圈子。
据说一个女生宿舍里七个人,就有六个微信群。每个群里,拉进去的人与被屏蔽的人各各不同,至于为什么,群里的人心领神会。
一个人发了个朋友圈,下面点赞的永远都是不变的几个人。所以我们知道,这是圈子。
如果有一个以前从来不在某个圈子出现的人,突然很殷勤地在那里出现,点赞,发评论,就会引起关注,咦,入伙了? 发生什么事了?
而在线下,实际生活里,我们也会耗费很多时间,很多心思,在猜度这些圈子上。某个圈子里的几个女人,围在一起窃窃私语,你在不远处,你不是她们的圈子,好象是防止你听到一样,你很不屑地走开,然而心里很厌恶,心想,谁要听你的?
当然你也有自己的圈子,即使如此,在"自己的"圈子里,也还有更小的小圈子。因为这圈子对你很重要,你更在意圈子里的人对你的态度,看法,说法。假如是一个你很在意,很喜欢的人,说了什么话,你都要猜度半天,他/她是在说我吗?是在责怪我吗?嘁! 那么小气! 那么计较! 然后在心里自编自演一出负情戏后,自觉世态炎凉,把颗心都灰了。
一颗玻璃心,伤到最后,就是玻璃渣了,无论什么东西碰上去,都会被割伤,流出血来。
如果我们有注意到下雨时水中的涟漪,我们就会明白,人与人之间的交会,是一种怎样的互为中心。每一滴雨点,落在水上,击起向外扩散的圆圈,对于这滴雨来说,它是世界的中心,其他的涟漪都是它的外围,因它而变。而对于另外一滴雨,这滴雨又成了它的外周。
你是你世界的中心,而你只不过是别人世界的外围。你在别人的生活里,远远不是你认为的那个样子。因为,中心不同,出发点不同。
譬如,你说了一句话,某个人对你的话反应淡漠,你以为他/她是对你有意见了,寻思了半天,是什么时候得罪他/她了? 其实也许,那个人是在脑子里想另外一件事: 家里的孩子今天怎么老咳嗽呢?根本没有听到你在说什么。
就算这个人是有意冷淡你,那又如何? 他/她 有一千个理由要这样做,你想要改变他/她冷漠的态度,也许你需要从他/她的童年早教开始着手。
所以,我们有什么必要把时间与心思花在猜度别人的心理上面? 因为别人对我们的态度,语气,话语而郁郁不乐呢?
但是,我们又确实,会的。潜意识的,本能的,难以控制的。人是群居动物,害怕被孤立,被抛弃,是从丛林时代就形成了的求生本能。
渴求被爱,被关注,被赞美,被帮助与被照顾,是我们要寻求自己的圈子的目的。但是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又因为太多的计较,猜忌,怀疑等等太过丰富的内心戏而感觉失望,失落。
我们都知道,物质的东西,是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的,可是我们却不愿意接受情感的等价交换原则。我们浪漫地期待有人对我们倾注所有情感而不图回报,但是对自己的付出却斤斤计较。
其实那些能跟你走到最后的人,都是能自觉遵循情感等价交换原则的人。他们不会沾你的便宜,不会让你吃亏,能帮你的时候愿意帮助你。而你,也同样不会让他们吃亏,也知趣地不去对他们做过分的要求。那些你对他/她很好却得不到回应的人,请离开。
知道了这一基本原则,人与人之间的事,就变得很简单了。谈得来的,就多谈几句,谈不来的,就不扯那么多。
还是把猜度人心的时间花在一些更有趣的事情上面吧。据说,百度搜索得最多的是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而Google 搜得最多的是科学技术方面的问题。;)
你见,或者不见我
我就在那里
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
情就在那里
不来不去
你爱,或者不爱我
爱就在那里
不增不减
默然 相爱
寂静 欢喜
——仓央嘉措《见与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