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党员队伍建设从高质量教育培训开始
党员队伍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的“关键少数”,能力素质直接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随着时代的变革,新时代的党员教育培训已然与以往产生了巨大不同。当前的国家、世界发展局势无不要求新时代党员队伍建设需要从从高质量教育培训开始,紧扣时代脉搏、聚焦中心任务。必须以更精准的内容、更创新的形式、更长效的机制,推动党员教育从“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型,锻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作风优良的先锋队伍。
高质量培训的起步是把握“时代之需”,让教育培训成为铸魂育人的 “必修课”。从嘉兴南湖的小小红船到领航民族复兴的巍巍巨轮,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历经百年沧桑依然风华正茂,关键在于始终把学习作为兴党强党的重要法宝。新时代党员教育培训必须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建立“第一议题”制度常态化学习机制,通过“专题研讨 + 现场教学 + 实践淬炼”三维一体模式,引导党员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 “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高质量培训的任务是破解“本领之困”,让教育培训成为能力提升的“充电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既要政治过硬,也要本领高强。” 面对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科技创新等前沿领域的新课题,部分党员干部存在“知识恐慌”“能力短板” 现象。为了打倒这只“拦路虎”,江苏等地推行的“订单式”培训模式提供了宝贵经验—— 通过建立党员需求“大数据”,精准绘制不同领域党员的能力素质 “画像”,量身定制产业发展、应急处突、群众工作等专业课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要注重在“实战课堂”中锤炼真本领,广东佛山开展的“党员攻坚队”实训机制,让党员在重大项目一线 “挂帅出征”,在解决急难愁盼问题中积累经验、增长才干。这种“缺什么补什么、干什么练什么”的精准导向,使教育培训真正成为党员提升“七种能力”的“充电桩”,推动“学用脱节”向“学用相长”深度转化。
高质量培训的未来在与创新“方法之变”,让教育培训成为激发活力的“催化剂”。互联网时代,党员教育必须打破传统“填鸭式”模式,在守正创新中增强吸引力感染力。例如打造“沉浸式”情景党课,通过角色扮演、实景模拟让党员穿越历史时空,这种“体验式”教学使红色基因融入血脉;“党员教育讲师团”机制,邀请脱贫攻坚楷模、大国工匠等一线先进典型授课,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让教育培训更有温度、更接地气。这些创新实践表明,只有让教育形式活起来、载体强起来、互动多起来,才能真正激活党员学习的内生动力。
高质量培训要求夯实“制度之基”,让教育培训成为常态长效的“硬约束”。党员教育是“终身课题”,必须构建覆盖全面、科学规范、务实管用的制度体系。《2019—2023 年全国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规划》实施以来,各地普遍建立“学时制”管理、“述学评学考学” 等制度,但仍存在执行不到位、考核“走过场”等问题。对此,山东、湖北打造的“党员教育积分管理”、“红色导师”智库等有效解决手段:将集中培训、自主学习、实践锻炼等纳入积分体系,与民主评议、评先树优挂钩,倒逼党员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同时,要加强师资库、教材库、基地库建设,通过制度刚性约束与资源柔性供给相结合,推动党员教育从“软任务”向“硬指标”转变。
千秋伟业,人才为先;治国理政,关键在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代党员教育培训必须始终高质量教育培训建设,在“铸魂”上求实效、在“赋能”上出实招、在“提质”上见真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