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是否有一个真相需追寻?知识四问
各位听友,大家好,今天我们要讨论的话题乃是人生哲学与知识之间的关系。我们实际上在以前的那套节目,也就是《用得上的哲学》里面,就专门讨论过知识论。但是现在我们要在人生哲学的维度里面,重新来看待知识的重要性。
柏拉图讨论这个问题最密集的地方就是他的《泰阿泰德篇》。泰阿泰德也是一个人名,是一个自以为聪明的雅典公民。在这篇对话里面,苏格拉底就与他一起讨论,到底什么才算得上是靠谱的知识,怎么样的知识才算得上是人生的靠谱的指导。
泰阿泰德本人也算是一个有点哲学慧根的人,他在对话里提出了好几种对于知识的看法,一种比一种复杂,但是苏格拉底在与他的相互的对话中,则一一指出了他的相关定义的问题。通过看这篇对话,我们也由此知道了对于知识定义之难。
下面我们先来看看第一种对于知识的看法。泰阿泰德就说,知识无非就是百科知识。但是对于这种定义,这个苏格拉底是很不满意的。
苏格拉底他关心的是知识的一般定义,所以你不能够列举一个具体的知识本身是什么,即使你列举的每一条具体知识恰好都算得上是知识,但是如果没有一个抽象的一般定义的话,也没有办法引导我们在面对未知的信息的时候来判断它到底是不是知识。
1、知识需具有普遍意义
于是泰阿泰德就提出了对于知识的第二种看法,这个看法知识就是感觉。这话是什么意思呢?网上的事情的确未必靠谱,道听途说的话也不能全信,但是我看到的、我听到的、我感受到的那肯定就靠谱了。这就是所谓的眼见为实。
苏格拉底说这有意思,这不就是普罗泰克拉的观点吗?普罗泰格拉是当时希腊的另外一有名的哲学家,他是所谓的智者派哲学的代表人物。
所谓的智者并不是就其字面上的意思所传达的那样,指的是有智慧的人,他在当时的语境中就是特指那些收钱教人辩论的家伙,关心的是如何赚钱,而不是所谓的真相是什么。
普罗泰格拉就有一句名言,在哲学史上就非常有名,人是万物的尺度,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我感到什么东西是对的,那什么东西就是对的,你感到什么东西是对的,你就是对的,请注意这里所说的人乃是个体的人。
苏格拉底则认为这种观点是蛮浅薄,苏格拉底的反问就是这样,好吧,现在有一股风儿吹来了,张三冷得瑟瑟发抖,可我就是不畏寒,我并不觉得这风很冷。请问风究竟是冷还是不冷呢?
说风冷是真相,还是说风不冷才是真相。到底是根据张三的感觉,还是根据我的感觉呢?显然说风既冷又不冷乃是荒谬的,因为这包含了矛盾。
所以要避免这个矛盾,普罗泰格拉主义者恐怕就只能这么说了。风这个东西本身的冷热真是无所谓的,对张三来说风而冷,对李四来说风不冷,这也就是说任何一件事情本身的真假,你都要前面加一个前缀,对某某人来说。
请注意普罗泰格拉的观点,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也有不少人相信。很多人就问了历史的真相到底是什么呢?你们不要去追问历史的真相是什么。为什么?历史是由赢家来书写的,谁打赢了,谁就按照他的利益把历史打扮成他所需要的样子。甚至有一种情况,就连打赢打输这件事也是可以修改的。
我们所看过的日本电影《罗生门》其实也多多少少反映了这种观点,罗生门是日本京都的一个正南门,在这电影故事里面我们都知道一个行脚僧,一个樵夫和乞丐在城门底下避雨,由三人的闲聊展开了故事的序幕。
原来这故事的内容讲的是一个武士和他的妻子路过荒山时遭遇不测,妻子被侮辱,武士惨遭杀害。然而这件事情的真相到底是什么?盗贼也好,武士的妻子也好,武士的亡魂也罢,都各有各的说法。每个人所提供的证词都是为了美化自己的道德形象,减轻自己的罪恶,掩饰自己的过失。
那么谁的故事是真的或者说真的有真相吗?普罗泰格拉恰恰要告诉大家,根本就没有独立于每一个叙述者自身的叙述立场和观察角度的所谓的客观真相。
面对这种观点,苏格拉底会说什么?苏格拉底说这是知识吗?这是对任何人都有效的东西?你说的观点,也就是说知识是基于感觉的观点,只对特定的人有意义,缺乏普遍意义。当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碰到的很多知识,显然是对所有人都是有普遍意义的。
现在我告诉你,二氧化碳的分子是CO₂并不是我觉得二氧化碳的分子是CO₂。这一点对所有人都是有效的。而这些化学知识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所以知识就是这样的东西,它应该是客观有效,可以被所有人利用。
2、世界分真假,知识一定存在
面对苏格拉底的这种反问,实际上还具有一种更具形而上学的哲学解释方案。这种解释方案的意思也就是说,世界本身没有任何稳定的真相,而不是说我们认识不到真相,或者说世界本身的真相就是不稳定,万物皆流变。
所以苏格拉底去追寻真相的行为就是在白操心。因为既然世界本身的真相是不存在,那么反映真相的稳定的知识也是不可能存在的。
这样一种观点的提出者主要是赫拉克利特,赫拉克利特他并不属于智者,属于更早的一个哲学家。但他的观点与普罗泰戈拉之间是既有联系又有差别。他们的联系就在于,二者都反对有稳定的知识。他们的差别在于,普罗泰戈拉是着眼于人类个体认识之间的差异,你的认识和我的认识之间的差异。
刘姥姥与王熙凤之间认识的差异,是一种认识论观点。赫拉克利特的观点则是着眼于世界本身的不稳定性和变异性。无论是刘姥姥,还是贾雨村,他们都得不到稳定的知识,不是因为他们的认识彼此之间有差异,就是他们之间的认识彼此一致了,他们也得不到稳定的知识。因为世界本身就是不稳定的,就是流变的。
这也是我们经常所听到的一种人生态度,这种态度说这种真相你去追寻它干嘛,这世界上根本就没有真相。
苏格拉底的反驳则是从另外一个角度发出的,你说世界上没有真相是不是?那我就问你了,现在你自己在说这话的时候,你到底是醒着呢,还是在梦里面呢?很显然对于梦境和现实之间的区别,大多数人是分得清楚的。梦里面看到的是假的,醒来看到的世界是真的,这是就说明世界本身有真假的区别,这就说明世界本身有真相。
当然对于苏格拉底的反驳,很多人还可以进行进一步的反击。有人就可以用庄周梦蝶的故事来反驳他。庄子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我怎么知道到底是自己做梦变成了一只蝴蝶,还是一只蝴蝶做梦变成了我庄周呢?
或者转用电影《盗梦空间》里的梗,你也可以这么问,你怎么知道你还在梦里面,还是在梦外面呢?其实你也不知道。所以在电影里面一个很小的道具就是一个小陀螺,看这个陀螺最后会不会倒下来判断一个人在梦里和在梦外的小工具。
不过这种混淆现实和梦境的做法,从人生哲学的角度上来看,它非常容易导致任何人生目标的失败。为什么呢?因为任何人生目标的设定都是需要假设世界中有一些事情是真的。
举个例子,我们先来给自己定个小目标,下个月不是先赚一个亿,这目标有点大,我们先赚一万元。不过在执行这样一个赚钱计划的过程中,你必须要有能力确定这一万块钱你到底赚到了没有,你得区分梦里的一万块与真的一万块钱。你不能因为今天晚上我做了个梦,我赚到一万块钱了,于是我大笔一挥,小目标已经实现了。如果你连这一点都搞不清的话,所有的人生目标都会失败。
3、如何区分真假?
由此我们就引出了第三种对于知识的定义。知识就是真的想法。它不是一般的想法,首先得真。
这个说法可要比说知识就是感受来的高级一点。为什么呢?第一,这里所说的想法要比感受高级。你的想法是什么?你可以谈谈。当我们说这样的话的时候,我们就要求对方说出一个句子。想法是由句子来表达的,而句子是由语言结构的,而感受则未必有。
第二,我们特别强调的想法必须是真的,这就排除了假的想法。如果能够满足这两个条件,一我们有一个想法,第二这个想法是真的。那么我们是不是就能够得到知识了呢?此定义看似完美。
但苏格拉底的反驳是,好像不大对。你不是说你要确定这些想法是真的吗?但不知假焉知真。这话是什么意思?就是说你要抓住真的想法,但你怎么知道哪些想法是真的呢?网上信息那么多,每个信息源都说自己的信息是可靠的。而且假的信息又往往把自己装扮得像是真的。所以你必须得找到哪些想法肯定是假的,然后你才有资格说我知道哪些想法是真的。所以苏格拉底就问了,不知假焉知真,但是区分真假的办法本身又是什么?看来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泰阿泰德很自信,他说我能区分真假,于是他就给出了个比喻,这个比喻是关于鸟笼的。不过这里的鸟笼不是小鸟笼,是很大很大的鸟笼。这个巨型鸟笼里面有很多鸟,八哥、斑鸠、麻雀、猫头鹰等等。养鸟人把他所有的鸟都关在鸟笼里面,不过他要进了鸟笼去抓鸟的时候则可能会出错。比如他心里想的是八哥,却不小心抓了只黄鹂鸟,这也是可能的。
这个比喻它比的是什么呢?比的是我们的想法所在的记忆库,记忆库实际上就是大鸟笼。在记忆库里面有很多的想法,就像鸟儿一样在飞来飞去,我们在提取这些信息的时候是可能张冠李戴的。
比如我们在回忆阿根廷的首都的时候,就顺口说错了,说成是巴西利亚,而不是正确的答案布宜诺斯艾利斯。因此错误的匹配就是错误的想法的来源。而抛却的这些错误,留下的想法就是正确的想法了,而正确的想法就是知识。
苏格拉底点点头,听上去不错,但是还是有问题。泰阿泰德你想想看,错误的匹配是导致了错误的想法。这个想法挺有意思,这就说明你首先得先确定错误的匹配实际上是发生在哪里。但这个问题本身又如何得到解答呢?你只好说错误的匹配就是产生错误的想法的地方。
但这就麻烦了,这就说明你关于鸟笼的比喻已经预设了,你已经知道啥是错误的,啥是真的,然后反过来才能说怎样的匹配是不对劲的。然后再利用匹配上的失误,再反过来说明什么东西是对的,什么东西是错的。难道不正是典型的循环论证吗?
4、什么是对于知识的合适说明?
泰阿泰德被逼急了,于是他给出了一种新的对于知识的定义。这就是第四种对于知识的看法,知识就是得到合适的说明的支持的真的想法。
我们已经看到了,我们的定义是越变越长,这都是被苏格拉底逼的。合适的理由,它的希腊文的原文是什么?是罗格斯,Rutgers。罗格斯是一个技术化的术语,我觉得合适的说明在此是一个比较清楚的翻译。
本来我们说一个想法是真的,但是真想法本身有点单薄,合适的理由用来加强真,真就显得不单薄了。类似于法庭上说谁是罪犯,我如果有合适的一个说明作为论证,法庭就相信了,也相信我的想法不是出于瞎蒙蒙中。
但问题是,到底什么是合适的理由或者合适的说明呢?到底什么是罗格斯呢?这是苏格拉底要追问的问题。泰阿泰德说,好,所谓的罗格斯就是了解相关事项的构成方式。比如你要说明阿根廷的首都是啥,你就要知道阿根廷国家的首都是一个怎么样的结构,与阿根廷的整体关系是什么。
苏格拉底说,这话不可,有点不对劲。一个人可能画不出阿根廷的地图,也不知道布宜诺斯艾利斯在阿根廷的哪个旮旯儿,但这仍然不妨碍他们的确知道阿根廷的首都就是布宜诺斯艾利斯。所以你刚才所说的都是废话。讲到这里,你所说的所谓的罗格斯也好,合适的说明也罢,本身都没有得到合适的说明,所以你没有完成对于知识的定义。
获取真的知识也许靠运气
泰阿泰德弄得灰心丧气,说讲了半天,你所说的知识的定义是啥呢?苏格拉底说,我不知道,但我自知无知,所以我是全雅典最聪明的人,德尔斐神谕都是这么说的。
好,读到这里我们都知道《泰阿泰德篇》并没有给出对于知识的定义,不过从这个对话当中,我们多少也能够看出,苏格拉底本人对于到底什么东西才能被视为知识,是有一些模糊的看法的。
它的大的原则是很清楚的,知识非常复杂,首先它是超越了对于具体知识的罗列,其次它是超越了感觉,第三它是超越了真的想法,第四它还是超越了被恰当的说明所支撑的真的想法。
那么它到底是什么呢?显然要在上面的基础上再加点什么。到底加什么呢?今天的知识论专家在讨论到这些问题的时候,可能就会提出要加一些有趣的要素了。这些附加的条件,包括对于坏的认知运气的排除。
举例来说,如果你生来就身在楚门的世界,你感受到的、听到的、学到的东西,都是整个社会系统欺骗以后的产物,那么你大概率是得不到支持的。而如果你生活在一个由诚实的人所构成的世界中,那么你获得知识的门槛就会大大降低。
如果用柏拉图的隐喻来说的话,有些人天生就命好,他就生活在洞穴之外,生活在真理的阳光之内。而有些人的天然就是有坏运气,他生活在洞穴之内,得到的全是虚假信息。
但这里又引发出了一个非常困难的问题,你如何知道你到底是在楚门的世界之中,还是在楚门的世界之外呢?这一点本身的知识又是如何获取的呢?
好了,今天这一回的内容就快结束了,本回的内容的要点是,人生要获取知识可是非常不容易的,太多的人容易被感受所欺骗,或者被偶然维真的想法所误导,被貌似合理的说明所折服,被坏的认知运气带到了沟里,我们必须小心再小心。
今天的网络时代,大量的信息真假难辨,而太多的人则跟着各种表层信息,胡乱规划自己的人生道路。见风就是雨,看到有些人发财的信息,就卖掉了房子,往这条道上去挤,根本就没有认真的反思过。
你获取的这些原始信息本身的真假,在今天这样一个信息复杂的社会上,提高知识的门槛,并由此提高自己的警觉心是非常重要的人生自保之道。
不过讲到这里,广大的听友可能会觉得这个说法略微消极,我们一天到晚就要提到保护自己,不能轻易的相信别人,不能随便把看到的听到的视为知识,但这似乎很难帮助我们找到一些可靠的信息的把手,以此为起点,积极的展开我们的人生规划。所以我们在这里还需要更加积极的信息梳理的门道,好在柏拉图也的确给出了这样的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