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家庭教育,有效沟通,设立目标,期望
【知识描述】
有时你是否在想,孩子为什么总是令自己不满意?说话不算话,一点执行力都没有?做作业磨蹭、爱转移话题?为什么不能像别人家的小孩那样做的很好呢?
明明知道不应该对孩子发脾气,但是看到孩子表现就气不打一处来。
是什么导致了这些情况的发生?
现状
孩子的行为不符合家长的期望,家长变得愤怒有挫败感。家长期望孩子应该做某事,这个“应该”制造了很多不切实际的目标。这些期望背后是对孩子的控制,把孩子当作实现目标的工具。
分层设立目标
对孩子应该放下期待,并分层设立目标。
why
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家长在设立目标时脱离实际,忽略孩子真实水平和具体困难。即时孩子同意了也并不代表他真的有能力做到。
同时单一的目标难以应对复杂的现实情况。比如,目标是90分,孩子考89分都是没有达到目标,而孩子的状态、心情、突发情况等都会影响到目标达成。
how
那么该怎么做呢?要根据孩子平时表现设定一个目标区间。最低、中等和最好等。同时对不同目标设定对应的应对策略,防止自己束手无策和情绪失控。一开始要做到这些会有些困难,慢慢就会变得自动化,能够准确快速判断,并做好应对。
反思
分层设定目标,是针对家长而展开工作的。在这一过程中,调整认识、印证判断、考验应对能力。
把心放下来,静观其变。
【知识联想】
SMART原则中,A:Attainable可实现性
目标的设定必须是孩子能够接受,并且当前能力可以达到的。
《掌控习惯》中,习惯养成第三定律“让它简便易行”,一下子设定过高目标,即时耗尽全力也难以达到。这样的习惯很难养成。
【经历联想】
在一次六年级的家长会上,有个家长和我说她很担心孩子。说孩子缺乏系统思维、学习方法不科学、思考不缜密……挺高这些我有些惊讶,这些能力对于成人来讲都很难具备,当然,我不能因为一些人不具备这些能力就否定孩子的可能性。但是对于一个六年级孩子来说,这个要求实在是太高了。
家长会上,我尽可能降低要求,在平常教学中给孩子布置任务,但完成情况很不理想。
其实孩子已经做得很棒了,相对于大部分同学来说他更加自律、学习时也更愿意思考。和孩子聊天时,孩子也在尽力改变了。孩子的行动即时对于成人来说也很难做到,但没有达到家长期望,就很难得到鼓励。望着过高的目标,孩子活的很不开心。我不知道怎样开导他,或许我的开导解决不了什么问题。只能在课上瞅准机会就表扬,但愿他能够不放弃前进的动力。
另一个孩子,在学习上属于慢热型。需要充足的时间和精力适应当前状态,在此期间的学习效果会比较差。而孩子家长又是一个急性子。
孩子小学时成绩很棒95~100。到了初中后,与小学悠闲的生活完全不同,时间紧节奏快要求严,同时学习内容也变难变灵活。孩子一时之间接受不了,成绩也就下来了。
暑假给孩子先修过,学得不错,差不多能达到80+。但是开学以来成绩层层下滑,跌落不及格。后来这个学生退费不上了。
我在反思,是什么导致孩子发生这种情况。我发现孩子家长在用小学的成绩标准来要求孩子,这样的要求超出了孩子的能力。孩子没有达到,便增加大量练习刷题。结果成绩不仅没有提升,反而错一大片。希望能够帮到这个孩子,适应初中,找到自己的节奏层层提升。但现在没有机会了。希望孩子的下一个辅导老师能够帮助到他吧。
【启发行动】
如果我是家长,无论看到孩子的试卷考的如何,都会温和的和他交流,感受他的感受。发现好的地方,找到需要改变的地方。说到要先做到,对自己,做得不好不自责,在复盘中反思自己;对学生,平静对待无论考的如何,都会微笑着带他分析找到解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