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读: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子产(?—公元前522年),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姬姓,公孙氏(一说国、东里亦为其氏)1
,名侨,字子产,又字子美,谥成子
,历史典籍以“子产”为通称,亦称“公孙侨”、“公孙成子”国侨”等等。他是郑穆公之孙、公子发之子,前554年为卿,前543年执政,先后辅佐郑简公、郑定公,卒于前522年。
子产在主持郑国政务期间,既维护公室的利益,又限制贵族的特权,进行了自上而下的改革,主要措施是:为田洫,划定公卿士庶的土地疆界,将农户按什伍加以编制,对私田按地亩课税;作丘赋,依土地人口数量交纳军赋;铸刑书,修订并公布了成文法;实行学而后入政、择能而使之的用人制度;不毁乡校,愿闻庶人议政,有控制地开放言路。其政治经济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当时社会的转型。在对楚、晋等国的外交方面,子产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郑国在子产的推动下呈现出中兴局面。
在世界观方面,子产提出: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他认为天体运行的轨道与人事遵行的法则互不相干,否定占星术能预测人事。但子产仍保留灵魂不死观念,认为人生始化曰魄,既生魄,阳曰魂;匹夫匹妇强死,其魂魄仍能滋生淫厉。
这是中国哲学史上对形神关系的初步探讨。他还提出了人性观念,认为“夫小人之性,衅于勇,啬于祸,以足其性而求名焉者”9
,成为中国哲学史上探讨人性问题的开端。
子产的三个典故如下:
拆墙事件:子产陪郑简公到晋国参加盟会时,晋平公因忙于鲁国襄公的丧事未能及时召见。子产对此非常不满,于是派人拆掉招待所的围墙,将车马停在院子里,以此表达对晋国接待不周的不满。这一举动引起了晋国大夫士文伯的注意,子产通过机智的对话,成功维护了郑国的利益。
铸刑书:子产在郑国执政期间,将成文法铸于鼎上并公布于众,打破了长期以来的秘密政治传统。这一举动虽然遭到晋国大夫叔向的批评,认为公布刑书会使民众不再重视道德和礼仪,但子产坚持认为这是为了挽救郑国的统治。
不毁乡校:子产在改革中提出不毁乡校,愿意听取百姓的意见,有控制地开放言路。这一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郑国的社会转型,显示了子产在政治上的开放和包容。
读完子产的故事,感觉孔夫子对他的评价很客观!但他只是君子之道之四,而非尽善尽美,就像钱先生所说:或谓列举其美,见其犹有所未至。人非圣人,则孰能尽美而尽善。但是,尽善尽美之人不一定存在啊!有些无伤大节小缺陷的人反而更加让人亲近和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