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帆齐微课
林枫对罗莎的状态实在无能为力,她在关注相关信息的时候,也加入了郁金香家长学校学习。
郁金香是民间抗抑郁组织,郁金香家长学校的校长是一名康复的双向情感障碍患者。
因为生病,他这么多年一直在探索关于心理,关于这种疾病的康复。康复后,他志愿帮助别人使别人少受这种痛苦。
家长学校的学习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的辅导员都是已经成长了的家长,孩子已经开始改变或者康复。
进入第一阶段学习的家长都是刚刚发现孩子出了问题,焦虑紧张,不知所措。
从这个阶段走过来的有着亲身经历的辅导员非常能够感同身受,他们能接纳家长的情绪,帮助他们调整自己的心态,全然接纳孩子的状况。
帮助家长降低自己的焦虑,这个阶段其实就是稳情绪,家长的情绪稳了,孩子的情绪也稳了。
刚开始孩子出现问题,尤其是原来那么优秀的孩子休学,让家长感觉天都塌了,看不到希望,不知道未来在哪里,前途很迷茫。
家长学校定期有已经走过来的患者家长或者孩子进行分享,给他们信心。
林枫觉得自己的情绪还算稳定,但是在第一次上课的时候,辅导员要求每一个人说一下自己的情况。
辅导员说:你听见你的声音了吗?你的声音是多么紧张和焦虑。
林枫问她该怎么办?辅导员让她坚持“三不”原则。
不想:不想孩子不好的一面;不做:管住手,不主动帮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不说:不说教,不要求,不说刺激孩子的话。
这真的很难做到,好像整个一阶段林枫每次问什么,都是说做好你自己的事情,对孩子坚持三不。
后来渐渐才明白,在最开始的时候,家长是非常焦虑和紧张的,你所做出来的事情,即使你自己觉得不焦虑,不紧张,但是孩子是一个特别敏感的接收器。
在你没有稳定好自己的情绪之前,所做的事情不一定有利于孩子,这样也是减少对孩子的伤害。
就像小动物受伤了,让它先安静的舔一舔自己的伤口。
林枫一阶段的辅导员孩子出现抑郁情况,已经是三年前了,她的孩子上初中,那时候孩子已经没有办法继续上学。
休学后她什么办法都想过了,到处寻医问药,甚至是拜佛求神。
直到她遇到了郁金香,她才降低了焦虑情绪,她改变了,孩子也慢慢改变,所以这个方向是对的。
如今,孩子已经复学,状态良好。
她介绍自己的时候说,从小城市在北京打拼,她一直都是那种特别有紧迫感,她自己一直都很焦虑、紧张的状态,直到孩子生病,她才摁下暂停键。
林枫所在家长学校小组有20几位家长,每一个家长孩子情况都不同。
有上5、6年级的孩子无法上学,休学在家的,也有30多岁工作了几年,抑郁后无法上班,在家长学校学习的母亲已经快60岁了。
大部分都是休学在家或者是无法上班,像罗莎这种坚持上学的很少。
来学习的绝大部分都是妈妈,爸爸是极个别的,但是老师说爸爸的力量比妈妈大,可是爸爸很难去理解和接受这样的问题,总是想要回避这个问题。
就像是罗刚始终不觉得罗莎有什么大问题,也不觉得孩子的问题是家长的问题,他说他自己没问题。
其实,在罗莎正式开始咨询两次之后,闫老师就要求给林枫和罗刚进行咨询。
想看看他们的情况,了解一下罗莎的家庭氛围是什么样的?
林枫通过学习,已经意识到就像是一株植物,长在一定的环境里,他势必会受环境影响。
那么孩子在成长的过程当中,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是他最重要的成长场景。
父母是他最亲近的人,势必他受父母的影响是最大的。
家长学校会定期请一些家长进行分享,分享孩子走出来的过程,过程中他们又是如何做的,给处在迷茫中的家长信心。
或者是他们家庭之前出现了什么,可能会使孩子出现这样的情况,以此警醒大家。
每次罗刚都不愿意听这些,林枫知道这会让他感觉像伤口一遍一遍被撕开。
林枫发现大学生群体里面患抑郁症的孩子很多,尤其是在比较好的大学,对自己要求特别高的孩子反而更容易出现抑郁情绪。
有一位咨询师写过一篇文章《你们鸡的娃正在送到了我这里》。
这个年龄的孩子已经开始追求内在的东西,开始思索人生,但是却不能明白。
一直是努力学习,对自己要求太高,一旦遇到问题,就容易焦虑紧张。
而家长从未教过他们,锻炼他们的心理肌肉。
有一个叫叶子的大学生分享她的经历。
叶子是在大一后生病,父母陪她去看病,在医院住了一个月,她开始激烈地反抗,以前她可是个乖乖女。
她离家出走,她在外面待了一个月,家里杳无音信。
她的爸爸从小对她束缚非常严格,严重的时候不让她爸爸住在家里,不能和她爸爸见面,甚至妈妈都不能提爸爸的名字,以前压抑的那种反抗全部爆发出来。
光听着都能感受到父母的痛苦,一个月杳无音讯,父母真要疯了,幸亏那时她的父母开始学习成长,包容她的所有行为,做她情绪的稳定器。
她现在已经好转复学,正准备毕业的事情,说起那段往事,特别感谢父母对她所有不可理喻行为的接纳。
心理学认为:当一个家庭生病了,一定会有一个或多个成员把家庭的病症呈现出来。而这个人往往是家庭中能量较弱的,敏感度较高的,年龄较小,无力自我保护的那一个就是我们的孩子。
那为什么同样的环境,有的孩子没有生病,那因为有的孩子是郁金香,有的孩子是玫瑰,每个人并不一样。
当孩子出现问题,不要把目光集中在孩子身上,而是看向自己,稳定住自己的情绪,做好家里的“定海神针”。
(未完待续)
(齐帆齐商学院年度品牌营第81篇,字数2074字,累计151958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