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基层上看,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我们先来看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他们才是中国社会的基层。
这样说,似乎带着几分蔑视的意味,其实没有,这主要是社会结构的分配。
我们继续来从下面的三点读——乡土本色。
第一点是介绍泥土的可贵。
“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是因为他们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
中国人不论走到哪里都会在土地下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地。
想想看,现在越来越多的城里人在自家的阳台或者楼顶尝试下种子,看能不能张出来菜,更多的人在家里种花,这都是离不开土的。虽然,无土栽培技术在逐渐成熟,但仍能在一定的程度上说明——我们的民族是和泥土分不开了。
靠种地谋生的人更是离不了土,土是他们的命根子。在不同的时代,土大概是被赋予了情感,代表着家乡,代表着国家。
费老在文中提到,他的奶妈偷偷地把一包用红纸裹着的东西,塞在他箱子底下。后来,奶妈又避了人和他讲,假如水土不服,老是想家时,可以把红纸包裹的东西煮一点汤吃,这是一包灶上的泥土。
同样的,特殊时期,很多爱国人士会借泥土,寄托爱国情怀,或是作诗吟诵,或是写入作品流传至今。
第二点是介绍中国农民居住的结构。
我们可以相信,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所以中国农民是聚村居住。
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原因大致有:每家的耕地面积小,所谓小农经营,聚在一起住,住宅和农场不会距离得太远。需要水利的地方,合作起来也比较方便。为了安全,人多容易保卫。一代继承一代,就成为相当大的村落。
第三点是讲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在人个人的关系上产生了一种特色,是一个没有陌生人的社会,是一个“熟人”的社会。
因为都是熟人,可以根据声音,脚步等行为判断,比方说,在敲门的时候,主人一般会问是谁,我们就会回答“是我”,而不会回答“我是谁”,主人会凭借声音判断来者的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