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研教材  吃透意图

今天,我们在华兴实验学校小学部组织开展以“聚焦数学新教材,破解数量关联”为主题的教研活动,既是一场学科专题教研,也是一场新教材教师培训。感谢华兴实小为我们新教材教学研讨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现场、课例及讲座!刚刚教研员夏爱玉老师对两节课作了精彩点评,我很赞同,也表示感谢!

借此机会讲,我想围绕两个字来讲讲我的学习体会:一是“磨”字,二是“读”字。“磨”,即通过磨课看见教师的专业成长;通过磨人看见教师的爱岗敬业;通过磨炼看见教师的素养形成。“读”,即阅读教材的三个境界:读过、读懂、读透。下面我将着重谈谈教师如何从微观层面出发,深研教材,吃透编者意图。

我们都知道,钻研教材是教学的基础与关键。这不仅要求我们在宏观层面上对整套教材的体系、框架有清晰的把握,更需要从微观角度对每一节、每一页,甚至每一个细小知识点进行深度剖析。 当我们聚焦于某一具体章节时,认真分析它的结构层次,仔细研究每一道例题、习题,深入解读每一个插图、旁注,对教材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问题,都要思考其编排的深意与叙述的逻辑。只有经过反复地推敲琢磨,我们才能精准领会教材编者的设计意图,切实把握教材的核心实质。

一、抽丝剥茧,分析教材结构层次

数学教材中每一类知识的呈现,都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由几个逻辑关联紧密的小部分有序构成。就拿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简单的数量关系(一)”来说,例1聚焦于“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教材比气球的情境:黄气球有12个,红气球有5个,黄气球比红气球多多少个?这是引领学生初步认识数量之间差异比较的起始层次,让学生直观感知两个数量间存在的差值关系。

而例2“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这是在例1基础上的深化,引导学生从单纯比较数量差异,进阶到根据已知数量及数量关系去求解未知数量,构建起层层递进的知识结构。教师只有清晰梳理这些层次,才能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理解数量关系,搭建起稳固的知识框架。

二、追本溯源,明确例题地位作用

例题堪称数学教材的灵魂,具有规范性与典型性。例1比两种颜色气球的数量,学生不仅能学会“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多少用减法”的计算方法(由例及法),更能理解其背后蕴含的数学原理:即通过减法运算得出两个数量的差值(由例及理)。日后遇到类似的比较问题,比如“教室里有15个男生,10个女生,男生比女生多几人”,学生便能举一反三,运用所学方法快速解决新问题(由例及类),从而构建起解决此类问题的认知结构。

例2同样如此,学生明白求比一个已知数多几的数是多少要用加法计算,为后续学习更复杂的数量关系筑牢根基。所以,教师务必重视对例题的研究,挖掘其最大价值,助力学生高效学习。

三、寻根究底,弄清习题例题关系

教材中的“试一试”“想想做做”等习题,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关键纽带。“试一试”是里题教学的延伸,重在培养学生能力。而例1的配套习题,基本题是“想想做做”1和2,拓展题则是“想想做做”3,“想想做做”4则实践探究题,这样的练习由简到难安排,有助于学生掌握新知,学会将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教师只有深入了解这些不同层次习题与例题的配合关系,才能精准把握教学节奏,因材施教,全方位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刨根问底,揣摩插图编排意图

插图是数学教材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主题图、实物图、示意图等多种类型。在例1“求数量差值”问题中,配有一幅实物示意图,用不同颜色的图形分别代表黄气球和红气球,通过一一对应的排列方式,让学生直观看到多出来(或少掉)的部分,将抽象的数量差概念直观呈现,这就是“物化”的体现,帮助学生理解减法的意义,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这种方式能增强学生的感知,建立起清晰的表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形象记忆,推动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相互转化和协同发展。例2“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时,同样画示意图表示,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数量之间的增减关系。

五、穷根究底,钻研提示语和旁注

教材中的提示语和旁注为教学提供了极为重要的指引。在解决例1问题时,提示“从12个黄气球中去掉5个,就要……”,这为教师教学提供了清晰的操作步骤,助力教师突出重点,让学生明确计算时被减数和减数的确定方法;同时,也启发学生遵循这样的思路去思考问题,掌握解题的关键要点,成为有效的学法指导。对于例2,提示语“12填上3就是红气球的个数”,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数量关系,深入分析问题本质,进而掌握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实现教法与学法的完美融合,让教学过程更加顺畅高效。

深入研究教材的各个要素,从结构层次到例题习题,从插图到提示语旁注,我们才能充分挖掘教材的价值,为学生打造出更优质、高效的数学课堂,切实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以更加严谨的态度深入钻研教材,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贡献更多的智慧与力量!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