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沟通”是美国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发现的一种沟通方式,依照它来谈话和聆听,能使人们情意相通,和谐相处。“非暴力沟通”来源于圣雄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一词,指的是在暴力消退后,自然流露的爱。它的核心目的是要以诚实与倾听为基础,用对生命的爱去改变和行动。因此,它被称为“爱的语言”。
在沟通问题上,我一直不是很擅长,认识我的人往往对我有不同的评价。有的人认为我好健谈,可以滔滔不绝地聊一个下午;有的人却认为我很高冷,从不轻易发表意见。原因是我似乎总是在等待一个发言的契机,却很少会有效地创造机会。如何很好地沟通与倾听,让别人觉得和你在一起很舒服,愿意与你亲近,倾诉衷肠,也是非常重要的技能。除此之外,我还希望能够更好地与女儿进行沟通,能够了解与倾听她内心的感受。于是,我请教了“正面管教”与“非暴力沟通”国际认证导师、亲子教育专家贾丽静老师,她郑重向我推荐了这本《非暴力沟通》。
初看本书,不知道是原著如此还是译者问题,总是觉得结构比较混乱。于是边看边绘制了思维导图,对原书内容进行了重新提炼与归纳。从逻辑上来讲,本书分为四个部分:概要、四要素、爱他人和爱自己。
“概要”部分主要介绍了“非暴力沟通”的目的、应用场合、人的需要和阻碍沟通的四种情况。其中人的需要我进行了身心灵的归纳,而阻碍沟通的四种情况往往是因为我们无法从内心接纳别人的“爱”,为了强调这一点,我将它改成了阻“爱”沟通的四种情况。
“四要素”是“非暴力沟通”的核心部分:留意身边事,表达感受,说出需求,提出具体请求。原书第一至四章分别详细阐述了这四个方面的内容。这其中的重难点在于四对区别:观察与评论、感受与想法、需要与感受、请求与命令。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往往混淆了这四对相似概念的重要区别,导致我们在与人沟通起来总是达不到我们预期的效果。我们总是觉得我们对人很好,可是他为什么就是不领情?为什么就是不懂我?这是因为我们往往侧重于去评判对方而忽略了他们此时的感受与需求。这也是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
第三部分是“爱他人”,主要告诉我们如何去倾听和表达感激。这里面有很多倾听的技巧很值得学习,尤其是在倾听时候,需要放下自身的主观想法与道德判断,不要过早地去教育对方,而要专心体会他人的感受。当然,在特殊的时候,我们遭遇痛苦而不愿倾听的时候,也应该照顾到自己内心的感受。学会感激别人,并且让别人认为你的感恩是出于真心而非客套,就应该把握好三个重要要素。你需要发现:一是别人做了什么事情使你的生活/心情得到改善?二是别人满足了你的什么需要?三是你在表达感激时心情如何?如果你能够详细地描述,而非单纯说“谢谢”,别人就会从内心感到你的感激之情。
最后是“爱自己”,作者认为这其实是“非暴力沟通”最重要的应用。当我们遇到问题的时候,我们要接纳自己的不完美,不要因此而忧伤自责。要主动去选择自己的人生,而不是不得不做。对于我们自身的行为,我们要深入了解我们的行为动机,看看是不是自己真正需要的。还有最重要的是,要学会在恰当的时刻表达自己的愤怒。如果不想成为“老好人”,把自己憋出内伤,让别人了解你的容忍底线,这一点在沟通中非常重要。
虽然结构差强人意,但是此书读罢,还是给人以深深地启迪。每次与贾老师相聚的时候,总喜欢聆听她温柔的引导,即使是批评与叮嘱,从她口中说出来也变得那样柔和舒服。我在读完这本书之后,终于明白了其中的原因。她告诉我,重要的是要将理论践行起来,让“非暴力沟通”真正成为“爱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