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老人摔倒扶还是不扶?
这个问题是现代很经典的一个难题。答案是发散的,关键还是在于这个问题本身。
首先,从大局来看,这个问题的出现,表明了社会对保护弱者这种观点的普遍认同。在这种社会共识下,弱者更容易受到社会舆论甚至规则的倾斜,如果只是少数人可能会都由于受到道德的约束不屑于利用规则的漏洞,但是如果基数足够大,这种利己之人就会凸显出来。在加上现代媒体发达,典型案例一夕之间就会传遍互联网,影响公众对社会现状的认知,刺激舆论神经的同时,媒体会更加卖力的挖掘此类案例,从而产生恶性循环,让我们深深忌惮类似“扶老人”这种行为。
而从摔倒的老人角度来看,我们也并不能单纯的用一个污名化的标签来作为我们冷漠的借口。为什么现在我们走在路上,遇到老人都唯恐避之不及。除去蓄意碰瓷的因素,老年人是弱势群体,磕磕碰碰动辄就需要大量医药费。老人由于身体条件限制,在摔倒时,很大可能性并没有看清撞到自己的人是谁,那么当老人被人送去医院稳定下来后,老人的家人就会追踪事情的起因,来负担老人的医药费,送老人来医院的人就会首当其冲,即使最后自己的说辞被采信,依旧难免惹一身腥。而现实往往会更糟,老人或其家人很可能无法接受意外的医疗支出,故意模糊或肯定的将责任推到这个扶老人来医院的人身上。因为客观来讲,扶老人来医院的人也有可能是将老人撞倒,为了避免事态恶化,又不想有太多牵连而伪装成过路的好心人。于是对于旁观者而言,事件将陷入罗生门。但“扶老人”的人面临巨大损失便是避无可避了。
想想看,自己在路上看到一个老人需要帮助,自己上前帮忙了,结果自己反而莫名其妙的赔了很多钱。但凡有点理智的人下次遇到都会避开。
这事实上是个人与社会环境无法统一导致的必然结果。我们无法迁怒个人,大环境下,人与人之间疏离和不信任主导着彼此间的交际。仅仅靠着一点同情心,很难打破这种隔阂,硬来只会落得遍体鳞伤。虽然我们高呼着不要让做好事的人寒心,但真正的症结却不在此。
倘若我们不是生不起病的观念深入人心,在遇到突发事件时,我们可能就不急于找别人来负责,甚至推锅给帮助过自己的人。如果社会不是充斥着浮躁的金钱至上的观念,而是更强调道德方面的建设,扶老人的时候也就不会有会被讹诈且无人作证的疑虑了。
说到底,只是环境对善良的人不太友好,更加考验人性罢了。
而人性,往往是最经不起考验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