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都是为了你好!” “你怎么又这样?” “再哭!再哭妈妈就不要你了!”
这些话,你是不是听着特别耳熟?甚至自己也曾脱口而出?面对家里那个时而天使、时而“小恶魔”的孩子,我们常常感到爱恨交加、心力交瘁。我们明明深爱着他们,却总在日复一日的育儿琐事中,变得疲惫、易怒,甚至怀疑自己。
如果你正被这种情绪困扰,那么这本《看见孩子》可能就是为你准备的一剂“醒脑良方”。它没有高深的理论,更像一位懂你的朋友,陪你坐下来,重新审视你和孩子的关系。
这本书的核心观点非常直白:几乎所有棘手的育儿问题,根源都不在于孩子“不听话”,而在于我们没能真正“看见”孩子。 我们看见的是他们乱扔的玩具、不及格的试卷、在公共场合的哭闹;但我们没看见的,是他们行为背后那份渴望被理解、被接纳、被链接的内心需求。
一个在超市满地打滚要买玩具的孩子,他真的是“坏”吗?也许他只是无法用语言表达强烈的挫败感,只能用最原始的方式呼唤你的关注。一个写作业磨蹭蹭蹭的孩子,他真的是“懒”吗?也许他正被“我可能做不好”的恐惧所包围,需要你帮他卸下压力的巨石。
《看见孩子》这本书,就是教我们如何拨开行为的迷雾,去读懂孩子内心的“求救信号”。它告诉我们:
· 要把“行为”和“孩子本身”分开。 孩子的不良行为就像海面上的冰山一角,我们需要潜入水下,去探寻那隐藏的、巨大的情感需求冰山。当我们说“我不喜欢你抢妹妹玩具这个行为”,而不是“你真是个坏孩子”时,我们既设立了界限,也守护了孩子的自我价值感。
· 先连接,再纠正。 当孩子情绪崩溃时,讲道理是世上最无效的方法。这时,一个拥抱、一句“妈妈知道你现在很难过”,远比一百句“别哭了”更有力量。先让孩子的情绪被接住,让他感觉安全,之后的行为引导才会水到渠成。
· 照顾好你自己,才是对孩子负责。 书中一个非常接地气的观点是:一个内心枯竭、充满怨气的父母,给不出丰盈的爱。当我们自己情绪稳定、内心充盈时,我们才拥有“看见”孩子的能力和耐心。
读完《看见孩子》,你或许不会立刻得到一个“驯服神兽”的万能公式,但你会开始一种思维的转变。你会开始尝试蹲下来,用孩子的视角看世界;你会开始在他发脾气时,先深吸一口气,问问自己:“他到底需要什么?”
养育孩子,是一场关于理解和爱的修行。《看见孩子》这本书,就是那位点亮我们前行道路的引路人。它提醒我们,最好的教育,就藏在我们与孩子每一次真诚的相遇和看见里。当你真正开始“看见”孩子时,你会发现,那个所谓的“熊孩子”,其实一直是个渴望被懂的、善良的小人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