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重点
1.弗洛伊德认为,梦是有包装的,必须拆掉这些包装,才能看到它的隐藏含义。这个过程叫“释梦”。
2.激活整合理论认为,梦的本质是大脑受到随机的、杂乱的电信号激活后,自发的组织拼装,不值得从中挖掘更深刻的意义。
3.创造力理论认为,梦境提供了一种新的角度,帮我们创造性地解决那些清醒时不能解决的问题。
这节课我们来聊聊梦。说到“非主动控制”的意识体验,前面的系统 1 也好,心流也好,听上去都有一些抽象。但是说到“梦”,所有人都能立刻理解。当你睡着之后,无论愿不愿意,都有可能在头脑当中经历一场不受控制的冒险。
你有没有好奇过,梦里的情节究竟意味着什么?直到今天还有这样的说法,比如有人会说:我梦到的特别准。也可能听人说:梦到的都是反的。有人会因为梦见朋友受伤,担心他真的出事,醒来后赶紧打个电话过去问候。古人就更相信梦了,有人会用梦境指导现实的决策,艺术家会从梦境中获得创作的灵感,还有祭司专门负责对梦进行解读。中国有一本书叫《周公解梦》,直接把梦当做一种占卜的工具。那么,心理学如何看待梦境的呢?说到这个,你多半会想到精神分析。在弗洛伊德的理论里,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其实除了精神分析,还有很多其他心理学理论都关心梦境。
这节课,我们讨论三种跟梦有关的理论:精神分析的释梦,激活整合理论和创造力理论。看看学完之后,你对昨晚做的梦有什么新理解。
精神分析的释梦先说精神分析的释梦。我们都知道精神分析的核心概念是“无意识”,也就是“冰山”在水面之下的领域。可是无意识看不见摸不着,甚至完全意识不到,该怎么去分析它呢?
弗洛伊德认为,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研究这个人做的梦。白天清醒的时候,我们一直通过理性压抑无意识的想法。只有我们睡着了,理性下班之后,这时候在头脑里活跃的,可不就是无意识的活动了吗?所以弗洛伊德说:“梦是通往无意识的康庄大道。”
直到今天,在精神分析取向的心理咨询中,“最近做了什么梦”都是一个重要主题。有人会说:“我从来不记得自己的梦。”确实,梦是很容易被遗忘的。但如果你去接受精神分析,分析师很可能会建议你在枕头旁边放一个小本子,每天睡醒之
后,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灯,把你还记得的梦境写到本子上久而久之,你对自己的梦就会变得更敏感。
可是,写在本子上的梦境就等同于你的无意识吗?还不是,这里还需要一些翻译的工作。弗洛伊德认为,梦是有包装的,必须拆掉这些包装,才能看到它的隐藏含义。这个过程叫“释梦”。弗洛伊德最重要的一本著作就叫《释梦》,也翻译为《梦的解析》,它是精神分析的奠基之作。在这本书里,弗洛伊德详细介绍了“梦的语言”。比如,精神分析认为人有两种本能的驱力,性和死亡。在梦中,可能会用蛇、雪茄或者棍棒表达男性的生殖器,容器、隧道表达女性的生殖器。而如果梦到自己躺在黑暗中,被关在地下室里,或者在一个密封的容器里动弹不得,听见自己的亲朋好友在身边走来走去,这都是对死亡的隐喻。
这只是一些简单的举例,真实的释梦要复杂得多。要理解一个人的梦,你必须还原到他的生活当中,完整地理解他的生活处境,才能做出一个综合解释。
所以我觉得,你不需要因为做了一个奇怪的梦,就生搬硬套地去翻《梦的解析》。《梦的解析》并不是一本字典,让你去逐一对应。弗洛伊德也说:有时候雪茄就是一根雪茄。
很多来访者跟我谈到他们的梦,我都会说:首先我不是精神分析师,不懂释梦。其次我更关心,为什么这个梦对你来说那么重要?梦中的哪个主题让你想要谈一谈,或者启动了你的不安?
有没有可能是因为你在现实当中,存在类似的困扰?因为我觉得,更重要的永远是你的现实生活。就算是精神分析师,也会结合你的生活经验,才能更好地理解你的梦境。
到目前为止,释梦理论都没有被实证科学验证。这门学说从提出至今,一百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也有越来越多的分支和分歧。不可否认,它确实给很多人带来了启发,帮助人们觉察自己的内在冲突。但也有很多时候,它有过度解释和无中生有之嫌。所以,如果有人分析你的梦,给出的结论让你觉得很荒诞,你也不要被那些理论名词吓唬住,一笑置之就好了。
激活整合理论
你是不是觉得,精神分析的风格比较神秘?接下来我们讲一种气质完全不同的理论,就是神经科学对梦的研究。
科学主义者眼中的梦境,比精神分析要无趣得多。1952 年,一位名叫阿斯瑞斯基的研究者为了研究睡眠,记录他儿子睡觉时候的脑电波,和眼球的肌肉运动。他看到脑电波呈现出缓慢的睡眠节律,知道孩子已经睡着了。突然之间,脑电波
进入到一个警觉的模式,波动变得强烈,眼球也开始来回转动。这位父亲以为儿子醒过来了,可是他走进卧室,发现孩子仍然在熟睡中。几分钟之后,眼球运动停止,脑电波也恢复到缓慢的波形。这件事引起了研究者的好奇。他开始思考,这会不会就是一个人做梦的状态呢?
这件事证实起来并不难。研究发现,每个人在睡眠中都会有这种时期,眼球快速运动、同时脑电波高速活跃,简称为REM,快速眼动,这段时期差不多会持续几分钟。如果这时候残忍地把他叫醒,他就会告诉你,他正在做梦。所以破案了:快速眼动期就是梦境发生的时间。
观察发现,我们平均一个半小时左右就会有一次快速眼动期,然后回到平静的睡眠。在一次完整的睡眠中,差不多包含了 4-6 个这样的周期。很多人以为自己一晚上只做一个梦,这是不对的,我们会间断性地做好几个梦,只不过能记起来的往往是最后一个。
在这个基础上,神经心理学家进一步提出了一个理论,叫做“激活整合理论”。他们发现,快速眼动期监控到的电信号来自于脑干神经元。这些电信号本身没有任何意义,但是大脑皮层会把接收到的信号整合起来,试图解读成有意义的信息。比如收到负责处理平衡的神经元的信号,大脑皮层就解读为“身体正在坠落”,收到负责奔跑的神经元传递的信号,大脑皮层就解读为“被追赶”,至于坠落和被追赶要怎么联系起来?也许你刚看了一个警匪片,电影里的情节就可以用上,加上头脑中储备的经验、逻辑,串联成个看似连贯的故事。这就是一个梦了。
在这个理论看来,大脑就是一台自动的意义加工机器。梦的本质也平平无奇,不过是大脑受到随机的、杂乱的电信号激活后,自发的组织拼装,不值得从中挖掘更深刻的意义。事实上,如果你醒来后,不立刻把你的梦境记下来或者说出来,过上半个小时,自然也就淡忘了。
创造力理论
激活整合理论可能会让你有点失望。
我们那么敬畏的、神秘的梦境,竟然只是随机的电信号吗?
一下子就显得索然无味了。但是,还有第三种对梦的看法。有的心理学家认为,梦仍然是有意义的,也许没有弗洛伊德想象的那么神秘,但它是创造力的来源。梦境提供了一种新的角度,帮我们创造性地解决那些清醒时不能解决的问题。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你肯定有过这样的经验。如果你连续好几天都在重复某一项困难的任务,或者你在游戏中遇到了过不去的关卡,你很可能会在梦境里继续白天的努力,也就
是“做梦了都在想”。这并不神秘。如果把梦理解为随机的电信号,用来解释这些信号的素材也往往来自于我们的生活经验。
但是在梦里的不同之处在于:人在清醒时总忍不住按照固定逻辑思考问题,可是在梦中,各种匪夷所思的可能性就会以随机的方式组合起来。也许其中有 99%都没有意义,但也许会有那么灵光一闪的时候,你会看到清醒时从未想过的视角。很多伟大的作品,比如《弗兰肯斯坦》,创作者都是从梦里得到灵感。凯库勒发现苯环的结构,据说是因为梦到了一条咬着自己尾巴的蛇。
如何利用梦境的创造力呢?澳大利亚历史学家,罗伯特·莫斯,是当代西方世界最著名的梦境探索者,举办过很多以“积极梦境”为主题的工作坊。他一直主张通过梦境,为解决难题带来启发。如果你在某个问题上遇到了困难,他建议你可以这样做:
首先,你在白天清醒的时候,先要从各种可能的方向思考这个问题,这是在给梦境积累素材。
当你殚精竭虑,觉得无论如何都找不到答案的时候,先把它放下。等到晚上入睡的时候,请你想象一位这个领域中你尊敬的专家、智者,想象你在向他请教,请他在梦里告诉你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这是一个仪式,这样你在梦境中更有可能延续白天的思考。
但你的梦很可能没什么逻辑,甚至看起来跟这个问题毫无关系。无论它是什么,醒来后都立刻把它写下来。如果什么都
不记得,就写下当时头脑中任何碎片式的想法。然后找一个你愿意分享的朋友,跟他讲讲这个梦,请他对梦中的意义和形象提供反馈。
最后,把你的想法写到笔记上,再启动对之前的问题的思考。你可能就会发现,梦中的线索让你在这个问题上看到了一些之前没看到的可能性。罗伯特·莫斯的这个方法,听说很多人都从中受益,你要不要试试看?
好,关于梦,咱们就聊到这里。你最近印象最深的梦是什么?
如果你想用梦境来激发创造力,也可以试一下罗伯特·莫斯的方法,回来告诉我效果怎么样。
不管你把梦当作一种无意识的、神秘的内在探索,还是看成无意义的神经元放电,或是一种给自己带来灵感和启发的通道,都祝你今天可以睡个好觉,做个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