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综笔记-学习心理

              一、学习动机

含义

是指引发、维持个体学习活动,并将学习活动引向一定学习目标的动力机制,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

功能

1.激活(引发学习内驱力,唤起内部激动状态,激起一定的学习行为。)

2.定向(使学习行为指向一定学习目标)

3.强化(完成学习任务所需时间与该项任务的动机水平呈正相关)

4.调节(调节学习行为的强度,时间和方向)

与学习效率的关系:(动机处于中等水平时,工作效率最高,呈现倒U型。)

分类:

内部和外部,高尚与低级,近景和远景,直接和间接,一般和具体,主导和辅助

奥苏贝尔成就动机的分类:

认知内驱力(掌握知识)、自我提高内驱力(赢得地位),附属内驱力(获得他人赞赏)。

理论:

1.强化理论(强化能够促进学习动机),巴甫洛夫,斯金纳。

2.需要层次理论(人的行为动机都是在需要的基础上被激发出来的),马斯洛

3.成就动机理论:

(成就动机低的人倾向于选择风险小,独立决策少的职业。成就动机高的人喜欢开创性工作,并在工作中勇于做出决策)

个体成就动机强度由成就需要、期望水平和诱因价值三者共同决定。

代表人物有阿特金森,麦克里兰。

4.成败归因理论(韦纳):归因是人们对自己或他人的活动和结果原因所做出的解释和评价。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性归因和不可控性归因。活动成败的原因归为六个因素:能力、努力、工作难度、运气、身心状况和外界环境。

启示:

将成败归因于努力比能力更有强烈的情绪体验。如果将失败归因于内部、稳定、不可控的因素,学生就会形成习得性无助。因此,教师在给予奖励时,要联系学习进步和努力程度,强调内部、稳定、可控性的归因。与此同时,针对一些具体问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现实归因,以帮助学生分析除努力因素外影响学习的因素。

价值:了解心理活动发生的因果关系;根据学习行为及其结果判断个体的心理特征;从特定的学习行为及其结果预测个体在某种情况下可能产生的学习行为。

5.自我效能感理论(班杜拉):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影响因素:成败经验;替代性经验;言语信息;情感状态

作用:选择;坚持性;面对困难的态度;新行为的获得与表现;情绪。

6.自我价值理论(科温顿)

7.控制点理论(罗特)

8.成就目标理论(德韦克)

9.自我决定理论(德西)


培养

1.了解和满足学生需要,促进学习动机的产生。

2.重视励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

3.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

4.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

激发: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控制动机水平。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4.正确指导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5.对学生进行竞争教育,适当开展学习竞争。

              二、学习迁移

定义

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类型:

性质:正,负和零迁移

方向:顺和逆向迁移

抽象水平:水平和垂直迁移

内容:一般和具体迁移

心理机制:同化、顺应、重组性迁移

范围:自、近、远迁移

自动化程度:低路、高路迁移

理论:

1.形式训练说(德,沃尔夫):以官能心理学为基础。认为迁移是通过对组成心智的各个官能的训练。

2.共同要素说(桑代克):形状知觉实验表明只有当学习情境和迁移测试情景存在共同成分时,才会产生迁移。

3.经验类化说(贾德):水下击靶实验表明产生迁移的关键在于学习者在两种活动中概括出他们之间的共同原理。

4.关系转化说(苛勒):小鸡啄米实验表明习得经验能否迁移取决于对情境中各种关系的理解或顿悟。

5.认知结构迁移理论(奥苏贝尔):任何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学习基础上进行的,有意义的学习中一定有迁移。

6.产生式理论(辛格莱):迁移产生的原因是两项任务之间产生式的重叠造成的。

7.情境性理论(格林诺):迁移是以不变的活动结构或动作图式来适应不同的情境。

影响因素:

相似性;原有的认知结构;学习的定势(动力准备状态)。

教学应用:

精选教材;合理编排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程序;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

                    三、学习策略

含义

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过程中为了达到有效学习目的而采取的规则、方法、技巧以及调控方式的综合。其特征包括主动性、有效性、过程性、程序性。

类型:

(迈克卡)

1.认知策略

a.复述:为了在记忆中保持所学信息,进行重复识记的策略。

如:无意和有意识记、排除相互干扰、整体实际和分段实际、多感官参与、反复阅读和尝试背诵结合、复习形式多样化、划线。

b.精加工: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

如:记忆术;做笔记;提问;联系实际;利用背景知识;PQ4R法。

c.组织策略:整合所学新知识间,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的策略。

如:列提纲、利用图示、利用表格、归类

2.元认知策略:

元认知是指对自身认知的认知,就是对自己的认知过程和结果的意识与控制。元认知策略是指对认知的认知策略。分为计划、监控和调节策略三种。

a.计划策略:在认知活动之前,明确认知目标、选择认知策略,评估有效性。

b.监控策略:根据任职目标及时评价反馈认知活动的结果和不足。

c.调节策略:根据认知活动的结果检查。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调整认知策略。

3.资源管理策略:

a.时间管理

b.学习环境管理

c.努力管理

d.学业求助管理


训练原则:

主体性;内化性;特定性;有效监控;个人效能感。

训练方法:

指导教学模式;程序化教学模式;完形训练模式;合作学习模式;交互式教学模式。


              四、知识的学习

含义:个体通过与环境互动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

类型:

1.概括水平:具体和抽象知识

2.功能:策略(学习方法)、陈述(是什么?)和程序性(怎么做?)知识

3.表现形式:显性和隐性知识

4.活动深度:感性和理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学习的一般过程

1.理解:

知识理解的途径:扩充可利用感性经验;运用正例和反例,变式与比较;将知识系统化;通过启发式教学提高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照顾学生理解教材的特点。

2.巩固:

知识巩固的途径:提高实际的目的性,自觉性;指导学生采用各种有效的记忆方法,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实际效果;合理组织复习。

3.应用:

影响因素:课题的性质;知识的理解和保持水平;提取信息的策略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智力活动水平。

程序性知识学习的一般过程:

陈述性阶段;转化阶段;自动化阶段。


                五、技能的学习

是指通过练习形成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分为心智技能和操作技能。

特点

操作技能的特点是对象的的客观性、动作的外显性和动作结构的展开性。心智技能的特点是对象的观念性、执行的内潜性、结构的减缩性。

联系和区别

两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一项具体的任务往往需要两种技能协同合作,心智技能是操作技能的调节者和必要组成部分,操作技能又是心智技能形成的最初依据和外部体现的标志。

操作技能形成与培养

1.操作技能理论

a.菲茨与波斯纳操作技能形成三阶段:认知阶段、联结阶段、自动化阶段。

b.冯忠良操作技能形成阶段理论: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操作熟练。

2.操作技能影响因素:

基本知识的掌握;指导方法的差异;单位时间呈现动作技能的信息量;练习目的的明确程度;练习者对练习结果的反馈的了解;练习时间的分配。

3.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

准确示范与讲解;必要练习;充分而有效的反馈;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心智技能的形成与培养

1.理论

a.加里培林的五阶段模式(活动定向阶段、物质活动与物质化活动阶段、出声的外部言语活动阶段、无声的外部言语活动阶段、内部言语活动阶段。)

b.安德森心智技能形成三阶段论(认知、联结和自动化阶段。)

c.冯忠良心智技能形成理论(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和原型内化。)

2.心智技能培养要求:遵循智力活动按阶段形成的理论。;根据心智技能的种类选择方法;积极创造应用型之技能的机会;注意思维训练。

          六、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影响个体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其结构包括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

而品德是道德品德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特征和心理倾向。其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

理论:

1.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对偶故事法)

a.前道德阶段,又称自我中心阶段,此时规则不具约束力。

b.权威阶段,又称他律道德阶段,认为道德规则是由权威制定的,抱着极端的态度,评定好坏的标准只依据后果。

c.可逆性阶段,又称自律道德阶段。认为规则可以改变,判断对错考虑行为动机和意图。

d.公正阶段,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

2.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道德两难故事法)

a.前习俗水平:惩罚与服务道德定向阶段;相对功利道德定向阶段。

b.习俗水平:寻求认可定向阶段;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

c.后习俗水平:社会契约定向阶段;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

形成过程:

依从、认同和信奉。

影响因素:

家庭、社会、同伴;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知水平

培养措施:有效说服、树立良好榜样、利用同伴约定价值辨析、给予奖励和惩罚、角色扮演、小组道德讨论。


          七、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解决过程:理解和表征问题阶段;寻求答案阶段;执行计划或尝试某种解答阶段;评价结果阶段。

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1.问题情境

2.定势与功能固着

3.酝酿效应

4.原型启发

5.情绪与动机

教学实际中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和质量。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创造性培养

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有社会价值产品的能力或特性。这是每个人都有的潜能,它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三个特点。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的环境。(宽松的心理环境、充分的选择余地、改革考试内容考试制度。)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保护好奇心;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鼓励独立精神和创造精神;重视非逻辑思维;给学生提供创造性的榜样。)

3.开设培养创造性课程,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发散思维训练;推测与假设训练;自我设计训练;头脑风暴训练;分合法;联想技术)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