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为中国小说巅峰之作,后世难有出其右者。研究它的人很多,形成专门的学问——红学。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村必修四小说单元,从此巨著中节选了《林黛玉进贾府》作为课文,引导学生阅读该书。且在本册的名著推荐栏目中将其列为必读课外书。
但从教学实践中看,高中生对阅读《红楼梦》的兴趣不大,不愿看;就算看了的,有的读的是简写的少年版,有的虽看了原著,也是一知半解,不甚了了,写出的读后感质量不高。
为什么中学生不喜欢读《红楼梦》?原因是多方面的,这里仅就传统文化的缺失谈谈看法。《红楼梦》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涉及的传统文化极为广泛,少了这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只能望而却步了。
首先说说作为小说的载体语言吧,虽说是白话写成,但已是十八世纪的北方口语了,且文中大量的古诗词,尽是文言写成,这就造成了语言上的隔阂。读原著的遇到诗词便大多跳过,读简版的倒是少了这道障碍,但这此诗词最是作者用功之处,不读或读不懂就少了许多读红楼的滋味。譬如,金陵十钗的判词和曲词,海堂社的菊花诗,桃花社的柳絮词,芦雪庭的梅花诗,林黛玉的葬花诗,贾宝玉的芙蓉诔,还有香菱学写的月亮诗,其中香菱学诗一节曾入选高中语文教材,本是提高古典诗鉴赏能力的活材料,可能是因为中学生难以理解,所以后又退出教材。
其次谈谈作为表现小说主题的思想之一种的宗教。宗教文化修养的欠缺,让中学生读红楼如坠五里雾中。什么补天遗石,什么神瑛侍者,什么降珠仙草,什么空空道人,什么警幻仙子,什么赖头和尚,什么跛足道人,什么衔玉而诞,什么木石前盟,什么魇胜之术,什么道观打醮,什么风月宝鉴,什么贾祠夜叹,什么你证我证,什么真假宝玉,什么好了歌,什么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什么……其中涉及道、释和民间方术等思想文化,如果没有这方面的文化修养,自然无法真正地走进红楼世界。
此外,还有在儒释道思想影响下形成的生活各领域的传统文化需要了解才能读懂红楼。譬如,要还原王熙凤的着装,这需有服饰文化;要理解冷香丸的做法,这需有中医文化;要知道茄鲞的做法,这需有饮食文化;要看懂秦可卿的出殡,这需有殡葬文化;要看懂妙玉饮茶,需有茶道文化;要知道牙牌令的玩法,这需有酒令文化;要清楚大观园的布局,这需有建筑文化;要理解林黛玉进贾府的言行,这需有人伦文化;要知道宝玉如何应试,这需有科举文化;要理解宝玉叛逆性格,这需有传统思想文化;要体味贾府的大小节日,这需有传统节日文化……这些传统文化,大多远离现实,学生不感兴趣,谈红茫然,不足为奇。
以上三点原因,同时也是三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解决文言修养问题靠重视。可惜五四以来,文言教学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文言篇目虽占教材的比例不少,但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没有多少人真正认识到它的重要性而主动学习文言。而祖先两千多年的文献皆由文言写成,没有一批精通文言的后人,将无法继承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日本人尚且将文言作为必修课,更何况是中国人呢?
解决宗教修养问题靠纠偏。以当代中学生的价值观,种种宗教现象,应属封建迷信糟粕,不足为信的。因为他们成长中所受的教育是唯物论,是辩证法,连传统的儒学都知之甚少,惶论释道了。在中学的课程中,没有宗教的位置,学生对它们的了解全靠自学自悟,如同过去学生对性知识的了解一样。对宗教
至于各领域中的传统文化修养主要靠生活的中国化。如吃中国菜,穿中国衣,住中式房,过中国节,看中国戏……所有这些,都需要一颗中国心。
如今提倡文化自信,弘扬传统文化,反对全盘西化,虽有暴发户认祖正名之嫌,但毕竟是件好事,给解决传统文化传承问题提供了一个契机。中华诗词大会办得热热闹闹,不妨来个红楼传统文化大会,以促进全民尤是中学生阅读红楼,从而促进弘扬传统文化、建立文化自信的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