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了自己大概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不再看书的,依稀记得是从接触电子书之后开始的吧。小时候嗜书如命,立志要把时间上所有的书看完。所以会把《体育与健康》及家电之类的说明书都认真看完。小学时,发书后做的第一件事情永远是先把语文书从第一课看到最后一课。也会很认真的看《新华字典》,所以大概因为这样的原因从小到大查字典都会比别人快一点。还把《成语字典》从A翻到Z,也从中看了很多成语故事。
关于成语,印象深刻的是小时候看古装剧时会把剧里的出现的成语暗暗记下来,再去查意思,查来源……没有什么特别的原因,就像是一种本能。
等再长大点才发现世界上的书太多了,根本没办法看完。之后便自然而然的学会了挑书……挑好看的封面、挑好听的书名、挑自己喜欢的题材。
小时候家里有挺多挺有趣的书,有像是三言二拍这样的、又有像是十万个为什么这样的、还有像是安徒生童话和伊索寓言这样的、再有就是……小台言之类的。像是《三言二拍》,典型的“某人干某事”式取名法,什么“乔太守乱点鸳鸯谱”啦,什么“王安石三难苏学士”啦,还有就是“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啦……简单又粗暴。至于内容……猎奇又莫名酸爽,比如说已死去的姐姐兴娘借妹妹庆娘之名与未婚夫小哥哥谈恋爱啊,又比如说痴迷炼金术的富翁被骗财又骗色(划掉)啦!再比如说小舅子替姐代嫁结果和小姑子勾搭上了什么的。脑洞大到让人想要跪下唱征服。
至于《十万个为什么》一整套大概大概也就记得其中一问是“为什么会鬼压床”!小时候我是不怎么喜欢《安徒生童话》的,太过于绝对化!天使是好的、巫婆是坏的、女主一定是被迫害的、后妈总是恶毒的、王子和公主最后一定会幸福的生活在一起的……还不如《伊索寓言》抨击与讽刺齐上,这才叫现实好伐!不过现在可能老了,肾不好,反而喜欢《安徒生童话》这种一眼能猜到结局的。
我第一次看小台言时的感觉大概跟甄志丙初见小龙女时是一样一样的。一度沉迷其中不可自拔。“千帆过尽”之后发现小台言都一个套路,基本都能按阅读进度猜剧情甚至是猜台词了。大概现在这种爱脑补的习惯就是那时候养成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