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原以为是本晦涩难啃的专业书,没想到,读起来就像是对面坐着一位娓娓道来慈祥的老人家。印象最深的,是三个鲜明的「阿德勒式」观点:自卑几乎是天生的,它是个体行为的源动力;过去的经历不可改变,但对个人的影响却在于他自己对于过去的理解和解读;人生的意义,解决人生问题的关键,是合作。
也就是说,我们的本能,过去的经历,都会让我们产生自卑感,但这种自卑感是可以被看见,被理解,被赋予新的意义的。而我们想要解决遇到的问题,就要从合作出发,将自己置身于关系中,用系统的视角分析解决。自卑感,也就是害怕「被讨厌」,「勇气」意味着,宁可被讨厌,也要坚持去建立关系,发展合作,重点不是情绪,而是行动。这本书,就像是《被讨厌的勇气》的理论版。
无论自卑还是过度追求优越,在阿德勒看来,都是自卑的表现。原因在于视角的不同。认为自己不够好,和希望自己能够更好,想法的出发点都是「自我」,而更有利于个体发展的态度,是从合作,乃至整个人类发展的角度去思考,去行动。当将目标放在更高的层面去解读,自卑可能只是用来逃避问题的借口,或者也可以作为补偿发展其他能力的动力,最终实现超越。
用「关系」或者是「合作」的角度,重新看待生活,和精神分析的角度很像,所有的问题都可以归结成三类:一元(我与自己),二元(我与亲密关系中的另一方),三元(我与社会群体)。
处理与自我的关系可以转换为:如何与自己合作。
为了合作,自然会放下对立和批判的情绪,也更容易将视角切换到想要实现的目标。所以,足够多的休息可以保证健康,接纳情绪有利于恢复行动能量,减少自我批判可以避免无谓消耗,这些道理就变成了顺其自然想去做的事情。
处理亲密关系可以转换为:如何与对方合作。
婚姻,亲子关系,友情,都是为了实现共同的发展目标。既然是合作,就是要考虑彼此,为彼此付出,任何强调对比和竞争的行为,都会损害关系本身。这个角度,更强调的是,从自我出发的努力:把对方当做伙伴,而不再对立,把自己的目的换成有利于双方共同的目标。即使他人不合作,也没有关系,我先改变自己。
处理社会关系可以转换为:如何与社会其他人合作,贡献自己的价值。
走出家庭和个人关系,我们就身处社会的多元关系中,而我们要做的,是为所在的社群,乃至人类,通过与成员合作,贡献自己的价值。我们过去往往总是强调个人能力和同辈竞争,但事实上,我们要结合「合作过程」和「合作结果」,去衡量一个人的价值。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学历代表不了一个人的能力,情商和智商同样重要,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提升自己技能是必要的,等等。这也是为什么,团体心理治疗,干中学,面基交流,会有更高的效率。
不论我们如何提升自己的个人能力,加深自我认知,我们的目的,其实都是更好地在关系和社会中生存。所以,把自己对于关系的价值,引入对于成长的思考,努力的结果可能是事半功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