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里仁第四共26章,509个字,除最后一章开头是子游曰之外,其余都是子曰开头。其中,第一至第七章重点讲仁。其他章节里,有四节说的是孝,剩下的基本是漫谈式的,涉及道义德贤忠恕礼等很多修身要素,无法一一细说,所以这里单说仁。
对仁的解释,大概有三种,一是从会意字来看,是两个人,意为人与人相处要将心比心。二是从二不从三,意为要效法天地。三是代表提升和升华。
孔子认为,追求仁德的人要重视环境选择和择邻而居。“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所以古谚有“千金买宅,万金买邻。”的说法,也有“孟母三迁”的故事,说的都是一个道理。
孔子认为,追求仁德的人一定是主动自觉而且持之以恒去践行的。“仁者安仁”,安心,愿意,自觉自愿,过程和结果都是安安静静,踏踏实实的。
孔子认为,追求仁德的人一定是爱憎分明的,所谓“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真正的仁者绝不是那种看上去哪都好的“乡愿”,而谁都不得罪的老好人其实是最虚伪,最不值得交往的。
孔子认为,追求仁德的人需要树立坚定的志向,并且身体力行,一心向仁,怀仁,近仁,爱仁,行仁。“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孔子认为,追求仁德的人一定是取之有道的。富者财多,贵者位高,人人都渴望富贵,此人之常情。但一个人如果背离了仁者克己,仁者寡欲的修为,一味追名逐利,那还何谈仁呢?所以,孔子说,君子与仁同在,须臾不离,匆忙不忘,颠沛不弃。“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孔子认为,追求仁德的人要洁身自好,夙夜在“仁”,追求“无以复加”的最高境界。“好仁者,无以尚之;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三个“未见”都是鼓励人们努力向仁。
孔子认为,追求仁德的人一定是内心坦荡,不遮不掩的人。“小人有过,则必文之”,“仁人有过,必不自掩”。以此观人,“斯知仁矣。”
盖言之,要成为仁者,就要坚定志向,择善而处,爱憎分明,取之有道,身体力行,久久为功,洁身自好,知过能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