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传》

P64  “耕田欲雨刈欲晴,去得顺风来者怨。若使人人祷辄遂,造物应须日千变”。人向神灵祈祷,不过是为自己方便,求个心理安慰。每个人的意愿不同:有人求雨,有人欲晴;去者顺风,来者就是逆风。若是每个人的祈祷都应验了,那天地造物一天变化千次都怕不够。那么不如“去无所逐来无恋”,让一切随顺自然,超脱无求。否则事事祈祷,神灵也会厌倦吧。苏轼的通达洒脱,一部分是天性,一部分是佛、道对他的影响,一部分也是源自他对世事的敏锐洞察。他不依赖神灵、外物、权威等来做判断,既有赤子之心,充满好奇心;又冷静深厚,善于观察提炼,所以他整个人呈现出一种自信、坦然、风趣的气质。虽知世事无常,但却从未灰心丧气,也从未遁入虚空之境。

P84  对于东坡来说,风景可以入诗,政见可以入诗,修禅可以入诗,俗事可以入诗,田间的水车可以入诗,吃的猪肉也可以入诗……要想“触处灵通”,让生活中的寻常事物藉由文字“别成奇光异彩”,就要热爱生活、深入生活、敏感于生活,做有心人、有情人。从平常处见别致,从细微处见真淳,有诗才,更要有诗心。

P101  人生说起来其实就是一次次的相聚与别离,而且总是聚少离多。古代交通不便,生活不易,山高水长,音讯难通。相聚实难,别离更添无常之感。也正因此,这样的的情景才被赋予了更多的浪漫和想象,天涯与海角才让人有了实实在在的遥远与惆怅之感。如今,我们常在虚拟的时空里欢聚,在真实的相聚中疏离,不再那么在乎时空的阻隔,却也与这一份深挚的诗情相别离,总是有得必有失吧。忽然想起了李叔同的那首《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这种失落的美感令人惆怅。

P121  苏轼和弟弟子由的情谊,一直为人所称道。苏轼说他“岂独为吾弟,要是贤友生”。他们之间不仅有兄弟情,更有志同道合的友情。其实一直觉得不论是兄弟姐妹、父母子女、夫妻等家庭关系还是同事、师生、上下级、销售与客户等种种社会关系,要想使其长久而稳固,在原有特定关系基础上都可以加入几分友情。比如钱钟书谈到杨绛时曾说她“绝无仅有的结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 ”。而杨绛也曾说“夫妻该是终身的朋友,夫妻间最重要的是朋友关系,即使不是知心的朋友,至少也该是能做伴侣的朋友或互相尊重的伴侣。情人而非朋友的关系是不能持久的。夫妻而不够朋友,只好分手”。的确,激情只是一时的,依赖和牵绊有时会过于沉重,志同道合、相互理解扶持又彼此独立,关系才会健康而持久。

P145  自古因言获罪的文人、寻章摘句只为迫害他人的“文字狱”可谓数不胜数。语言文字本身具有一定的多义性、模糊性,有时必须放在语境中,结合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情况才能较为准确地理解。这既为浪漫的想象留下了空间,比如唐诗宋词的“言有尽而意无穷”;也为随意的解释和断章取义留下了空间,成为被人控制和要挟的把柄。其实现如今虽然很少有类似的“冤假错案”,但这样的现象依然存在,比如网络“喷子”们总是抓住一两句话就开始攻击,我们也总是选择性地看到我们想看到的信息而忽视其他,容易被带有情绪导向的谣言所误导。故意的陷害且不谈,无意的曲解也要引起警惕。面对别人的言论和文章,我们应该有更为开放同时又更为谨慎的心态,敢于甚至乐于听到不一样的声音,不急于下结论。在阅读和交谈时更侧重于倾听而不是表达,这样我们就能更接近真相,同时也会更为豁达敏锐。

P174  苏轼有句名言:“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这不仅仅是因为他天性真诚乐观,也与其深厚的修养、卓越的见解和豁达的心胸有关。之前顺风顺水时这样做并不难,但经历过被人陷害、差点丢掉性命的乌台诗案,在被贬谪生活陷入困窘时,他还能迅速和周围各类人交上朋友,就十分令人敬佩了。更令人欣赏的是他的坚持从来不是苦兮兮的硬撑,而是在困境中也能自得其乐:他月夜出门赏玩风景、发现周围事物的美好细节;他幽默地和乡邻开玩笑以及调侃自己、粗陋的饮食也能吃出“雅趣”;他缠着别人给自己讲故事,就算人家瞎编的也听得津津有味……虽然是大才子大文豪,但他从来不高高在上,他的为人与生活都是可亲可近的,让人真切地看到面对平凡的生活时一种健康充实的心态,令人想要学习效仿,这也正是千载之后他还这么受人喜爱的原因吧。

P200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许多书是值得一读再读的,那么怎样读收获才最大呢?苏轼介绍的这个方法确实很好用。首先确定一个专题研读一遍,然后再换一个专题研读一遍,如此反复,读书便可以既精又博,对各方面的问题和需要都能应付自如。比如读古书,先从“古今兴亡治乱”的角度着意,从内容上吸取一些经验教训,其他先不去管;再从“事迹故实、典章文物”的角度去探寻,增加一些积累和见识。每次由于专注于一个角度,掌握会更扎实;由于从多角度反复阅读,理解也会更全面深入。当然,不论怎么读,都离不开“勤奋”二字,勤奋与坚持,本身就是最好的方法。

P229  在黄州的这段时间可以说是苏轼的一个创作高峰,除了困境给了他更多的感悟和思考、秀丽的山水给了他更多的灵感而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闲”。应酬少了、公务少了,属于自己的空间多了、宁静的时光也多了,心境自然更加平和了,对周围事物的感知也更加敏锐了。所谓“闲情雅致”,“闲暇出智慧”,有“闲情”和“闲暇”才能有“雅致”和“智慧”。“忙”的状态看似充实,但却因为太匆匆而容易错过很多美好的细节。当然这种“闲”不等同于无事可做、空耗时光,而是一种慢生活,一种从容不迫的处世哲学、一种自由自在的心境。想想由于交通不便,加之不赶时间,苏轼一家当年进京一次用了六十天,一边赶路一边细细欣赏风光古迹,一边吟诗作词,最后把此行所作的诗文一百多首编为《南行集》,传为佳话。轻舟缓行,用脚步来丈量大地,一路细品细观,这并不能说浪费了时间,反而让他们的生命更丰满了。现代人不仅学习工作是忙碌的,其实娱乐休闲也是繁忙的,就想在最短的时间内做最多的事,其实多为雁过留痕,有的甚至了无痕迹,像古人这样的体验是何等深刻而奢侈。愿能偷得浮生半日闲,在有限的时间里慢下来,多做减法,多一些从容的美的体验。

P241 很喜欢苏轼的一首《定风波》:“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该词赞美了苏轼友人王巩的侍妾柔奴,她从小生长在京师,但却毅然陪同王巩南迁到生活条件艰苦的岭南地区,无怨无悔,原因就是她自认“此心安处是吾乡”。其实苏轼的一生也是这样的,从四川眉山到京师,再到杭州、密州、徐州、黄州、常州、惠州、儋州等等,有的地方风景秀丽、繁华富庶,有的地方条件艰苦、风俗迥异。但不论到哪里,最后苏轼都能爱上那里,把那里当做自己的故乡,离开时有无限的留恋。是因为他不思念自己的家乡吗?当然不是,而是因为他有“既来之,则安之”的随遇而安的心态;有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有“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的温厚;有“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幽默豁达。总之,他真诚地厚待周围的一切,周围的一切也都如此回馈他,这让遥远的他乡也充满了情谊和羁绊,真正做到了“四海为家”。

P291  人在得意时淡泊其实要比失意时坚持还难。苏轼在元祐年间可谓一路高升,几乎全社会的人都羡慕他崇拜他,名声一直传到了周边的辽、西夏、高丽等地。再加上当时京城里有很浓的享乐风气,应酬交际又多,人很难免俗。可苏轼仍然尽可能地过着简朴的生活,他说人要多做“死时能带走”的自己的事情,换句话说,要做那些自己热爱的让生命真正丰盈起来的事,那些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财富和声名,真没那么重要。他推崇范镇的修为,说他平生不好佛,但清心节欲,“一物不芥蒂于心”,“虽不学佛,而达佛理,即毁佛骂祖,亦不害也”。此话说得大胆,可是又很在理。行为和内心都符合佛理,达于本质,又何必在乎其形式呢?同样,真正淡泊名利,修心养性之人,也绝不会以这一点来标榜自己。

P329  苏轼和杭州的渊源很深,除了为那里留下许多风雅的诗词而外,还为那里的老百姓做了许多实事。西湖十景中有名的“苏堤春晓”、“三潭印月”,一个是为了清理西湖淤塞、合理利用无处安置的湖草淤泥、便利交通而建造的长堤;一个是为了方便民户种植菱角,同时又能保持大部分水域开阔清澈而设立的隔离石塔。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利民工程。就连大名鼎鼎的东坡肉传说也是他命人用自己在黄州摸索出来的烹调法烹饪猪肉后分给疏浚湖泊的民工吃,才广为流传的(当然也有说是后人为了纪念他而取的名)。知道了这些故事,再来回看这些风景古迹,再来品尝这些美味佳肴,一定会觉得别有一番滋味,别有一种感怀。一座城、一片湖、一道菜,从观景或赏味的角度来看可能并没有多么特别,但如果从文化的角度去品味,再加上一点想象的佐料,它们就很可能变得风情万种了。旅游时休闲放松固然重要,但如果做做功课再去,说不定会有不一样的体验和惊喜。

P367  人生唯一不变的可能就是变化本身,青云直上之后便是一落千丈,看似跌宕起伏,其实也是世间寻常。在“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古代,苏轼六十岁的年纪还要长途跋涉远赴贬所,实在是常人难以想象的磨难。然而他总能很快地调整心态,以好奇的欣赏的眼光打量着周围的一切 。由于他一生名满天下、待人又真诚无私,所以就算走到天涯海角,他都能受到民众有如亲人般的对待,足以告慰其心。其实总结苏轼面对变化时的处世哲学,不完全是“顺其自然”,而更多的是“顺势而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有能力时就尽力做实事,做一件是一件,能帮一个人是一个人;遭遇贬谪时就修身养性、问道访友、纵情山水,自在一时算一时,安宁一天算一天。他爱《庄子》,但他的人生始终是“有为”的。尽管跌宕起伏,依然处变不惊,充实昂扬。苏轼让人们看到,人不论处于什么样的境遇,都可以有所作为,更重要的是,心都可以是自由的。

P370  非常喜欢苏轼的这篇《记游松风亭》。松风亭建在山顶,苏轼每次都一口气爬上山顶,纵目远眺。可有一天走到半山腰就很疲惫,抬头看看松风亭,遥不可及。正在发愁如何攀到山顶时,忽然转念一想,“此间有什么歇不得处?”何必一定要爬到山顶呢?其实人生的苦恼很多都来自于“一定要如何如何”的不必要的“我执”,越是执着,视野就越小,看不到更多的可能性,所以画地为牢,被自己设的限制给困住了。领悟到这一点,破除“我执”,便“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他还举了一个极端的例子,兵阵相接,进攻可能被敌人杀死,逃避则会被军法处置,进也是死,退也是死,反而用不着瞻前顾后地焦虑了,“当甚么时也不妨熟歇”。这让人想到了《庄子》中的齐物思想,即感觉和经验是千差万别的,同样一个事物,有人觉得是美的,有人觉得是丑的;同样一种生活,有人觉得舒适,有人觉得拘束;对人有好处的东西,对动植物未必如此,总之一切都是相对的。在苏轼的诗文和生活中,这种思想的痕迹非常明显。比如搬家,两处地点各有利弊;比如升迁或贬谪,各有得失;比如人都说惠州不好,但想象自己本来就是个累举不第的惠州秀才,又有何不可;比如伙食差,一段时间只能买一次没人要的羊脊骨,烤焦之后啃一星半点的肉,他却觉得很有吃螃蟹腿一般的乐趣,并且担心这种吃法流行开了,狗都该不乐意了……看来,“以苦作乐”并不是强颜欢笑式的无奈之举,而是一种“世事洞明”之后的洒脱。

P438  为什么近千年后的今天我们依然要读东坡?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有如下两点:1、他的文学作品不仅文采飞扬、流畅自然、风格和主题多样,而且融入了颇多智慧和洞见,是难得的精品,值得玩味诵读;2、李白太天马行空、杜甫太苦太累,许多古人都令人景仰而颇有距离感。唯有苏轼令人在景仰之余觉得亲切甚至可以效仿。才气和性格是效仿不来的,但他面对自我、面对他人、面对困境、面对生活的态度却可以效仿,并且就像和朋友交谈一样,不会给人以负担。藉由他跌宕起伏又与时代他人紧密相连的一生,我们可以很好地去思考人与时代、与他人、与自然以及与自我的关系。既明白自身的渺小、诸事的不可控,祸福命运的无常,放平心态,随遇而安;又可在时代的洪流中、在各种舆论和际遇中保持一分清醒,知道当下自己该做什么能做什么,不该附和什么追逐什么,顺势而为,不虚度时光,有一分能力做一分事。苏轼的可贵就在于他总能在出世和入世的矛盾中找到一个平衡点,这也是每个人都需要的一种平衡。我相信在今后的日子里,一定还会多次再读他的诗文和经历,以带给我新的领悟和力量。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3,864评论 6 494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1,175评论 3 387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9,401评论 0 349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7,170评论 1 286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6,276评论 6 38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364评论 1 29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401评论 3 412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179评论 0 269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604评论 1 306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902评论 2 328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070评论 1 341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751评论 4 337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380评论 3 319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077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312评论 1 267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6,924评论 2 365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3,957评论 2 351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